用两天时间读完了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
个人传记我读的很少,似乎只读过杨澜的《凭海临风》,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柴静的《看见》,李娜的《独自上场》。读杨澜传记时我读高中,很喜欢杨澜,觉得她特别知性,有气质,书也写的洋气。其他三本传记都是今年买了kindle后读的电子版。《幸福了吗》和《看见》都没有看完,前者觉得语言太官方,后者又太做作。我都不喜欢。本来我对白岩松没什么成见,读了《幸福了吗》就对他印象不好。听他说的每一句话,分明是国务院发言人嘛,这也没什么,但是偏偏又以老百姓代言人的口吻来说话,让人觉得难受。柴静是有才女之称的,《看见》的销量也是特别的好,可是不对我的口味。我总觉得文字写的做作,有故作超凡脱俗之嫌,实在让人读不下去。有一句话叫“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现在很多名人在写书时就是修饰太多了,这些修饰并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圣人,或者跟老百姓一个心眼儿,或者混混流氓等等不同形象,从字里行间往外渗透,每一句话似乎都包含着一个潜台词: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很有深度的。其实就是四个字“哗众取宠”。我认为真正的与众不同,深度写作应该是不着痕迹的,因为文章本身就有深度,完全不需要去刻意营造什么“看起来有深度”的氛围。我对这两本书的评语就是“矫情”。也许是偏见或者不会欣赏吧。
《独自上场》我觉得写得很好,非常值得一读。
李娜说她擅长数学,不喜欢语文,但是这本书却写得非常能够打动人,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书中人物的处境及想法。这是因为李娜写的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及真实情感,真实的东西是最有力量的。我早就发现了,自从网络普及以来,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写出非常好的文章,无论这个人语文学的好不好。不信你看论坛里的帖子,大多数都写的有条有理,有理有据的。这是因为大家写的都是自己内心的声音,是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不是命题作文。
《独自上场》还是有缺点的,就是重复的地方比较多,有一些段落在书中不同章节中反复出现,让读的人产生混乱的感觉,这可能是在审稿的时候不认真造成的吧。不过这并不重要,毕竟这不是文学作品嘛。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作者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独自上场》并不是一本励志的书,没有多少让人热血沸腾,痛下决心,头悬梁锥刺股的桥段,口号式的语言也很少。相反写了很多面临困难,企图打退堂鼓的心理活动。几乎每次打输了球都是沮丧退缩,赢了球都是小小得意,这样的心态一直交错出现。我想这也是她真实的心理活动吧,跟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取得成功时的心情也差不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细节:
(1)李娜由于压力太大,导致生理期紊乱,不能训练。此时领导对医生说,“你只管给她打针就行了”。这句话伤了李娜的心,于是毅然退役了。面对只有20岁的姑娘,领导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其冷漠和自私可见一斑。
(2)李娜的肋骨有了裂缝,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李娜拍了一个片子,让大夫看一下是否能够继续训练。结果大夫看了片子后,对李娜说,“运动员还拍什么片子啊?去训练吧。”李娜以为骨头长好了,已经可以训练了,没想到根本没长好,带伤训练造成了更严重的伤害,险些毁了运动生涯。
(3)奥运会前,李娜在德国安排了腿部的手术,手术前一天,接到领导指示,手术暂停,原因怕影响参加奥运会。李娜回国后,国内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保守治疗。领导也希望在奥运会前不要手术,但是怕担责任,主意让李娜自己拿。李娜最后决定还是正常手术。
为什么这三个细节让我震撼呢?因为我没想到人竟然可以冷漠到如此程度。为了名和利,丝毫不考虑他人的健康,而且这个“他人”还是每天为你的业绩打拼的同事,怎不让人感到寒心?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为什么不能首先想一下,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呢?比赛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怎么能重要的过人命呢?冷漠的医生,冷漠的领导,用“草菅人命”来形容他们再合适不过了。在这些事的处理上,李娜能够顶住压力,拿准主意,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虽说倔强的员工常常没有好果子吃,但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太温顺了恐怕也是要吃大亏的。
现在索契正在举办冬奥会,比赛很精彩。虽然我没有体育细胞,但是我也很感谢这些运动员能够让我们欣赏到如此高水平的表演。但是,可但是,但可是,如果这些表演是运动员用自身的健康换来的,那么是否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是一个非常需要讨论的问题。现在我有一个印象,运动员就等于病人。他们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伤病,而且有很多是要伴随运动员一生的。那么这些高水平的表演是否就是病态的?运动员用伤病来挑战人类的极限,不停地破纪录,以此说明人类可以做到。但如果人类不能在不伤害身体的情况下做到,那是否就说明人类不能做到?如果一个运动员要用腿部的残疾来换取闪电般的速度,那就说明这个速度已经超出运动员的能力范围了,是丝毫没有意义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体育应该是被用来健康体魄和享受生活的了,绝不应该是用来伤残自身的,你认为呢?
当然了,我说的伤病并不是指的运动中意外受伤,如摔伤,撞伤等等,如果担心那个,连普通人也无法锻炼了。我指的是超负荷的训练。按照李娜所说,她的腿部伤病,其实就是膝盖磨损过度。那么这种训练我认为如果单纯从体育精神来说,是不应该提倡的,即使是职业运动员也不应该这样做,当然,这是一个全人类所应该思考的问题。以现在这种观念,让哪一个职业运动员不玩命儿地训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无论他属于哪个国家。
李娜的直率是出了名的。在这本书里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关于她的奶奶,关于她的妈妈,有一些她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她都宣之于众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人关注,但是如果我把对家人的一些不好的看法写了出来,而家人又恰好看到了,那后果是想也不敢想的。心里会结多大的疙瘩啊。尽管家人都是容易被原谅的,但其实也是最容易被伤害的。因为家人之间是最最在乎的啊。像李娜这样,直接写在书里,让全国人都看到,对家人无疑是一种伤害。我认为她的做法有些不妥。而且从李娜的描述,我觉得很多似乎都是李娜自己单方面的一个想法。在与人接触方面,她似乎有些敏感,容易受伤害。很多话,在我看来其实没什么,但是李娜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很受委屈。也许这也是因为我没有身在其中吧。看了李娜的自传,我想象我如果是一个体育记者,当李娜比赛失利时该问什么问题,写什么文章?似乎真的很难,因为无论怎么做,李娜似乎都会受到伤害。
书中有一章叫“炮轰风波”,说李娜在比赛失利后接受记者采访,说“我觉得国家队各项措施不很完善,也没有针对球员个人的系统的训练”,于是记者曲解成“李娜炮轰国家队体制”,她感到非常不解和委屈。其实我觉得李娜在这件事上真的怪不得记者,或许你说的都是真话,但是在公众场合说出这样一句话,言下之意,不就是国家队的体制让你的成绩得不到提高吗?既然真的这样说了,又怎么说别人曲解你呢?正解又应该是怎样的呢?当然,这样说也并没有错,如果你真的是这样想的,但是说了又不让人写,写了就说人家挑拨,这个我真的不理解。
其实,在媒体上,我也经常看到一些对李娜不太公正的言论,比如批评李娜不爱国啊,说李娜黑脸是忘本啊,等等,我真的觉得他们很过分。运动员的工作是比赛,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没必要成天感谢这个,代表那个的。即使大满贯冠军年年是中国人,如果中国人老百姓没几个打网球的,你能说中国是网球强国吗?一个运动员能代表国家吗?为什么给运动员扣那么大的帽子,施加那么大的压力?只要看比赛就好了,有输有赢,奥运会比赛跟小单位的运动会也没什么区别嘛。我就是这样想的。
但是李娜在自传中并没有写这些事情,而是单单写了炮轰风波,可能这件事对她影响最大吧。而我在读了她写的事情经过后,觉得她并不冤枉。
以上这些零零碎碎,就是我在读完此书后的全部感受。这本书的最大魅力就是真实。能够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和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全部写出来而不加掩饰,不加修饰,仅凭这一点,这本书就甩出其他名人传记不知几条街。在这个世界上曾经这样做的,我仅知道两个人(当然我比较孤陋寡闻),一个是李娜,另一个是卢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