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拟定阅读几本书,但大都让时间平庸了。阅读,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儿。】
《影响力》这本书,是经由新网师推荐得来。
它是200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影响力教父”,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该书从实践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响力的逻辑、交换、说明、树立榜样、回避、威胁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响他人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开篇的序就吸引了我,我觉得那就是写的我:
现在我可以坦白承认了,我这一辈子,一直是一个容易上当的家伙。在记忆所及的岁月里,我总是容易被小贩、筹款人、这样那样的运营商当成好捏的柿子。
因为我的戒备心也总是不会起作用,我始终觉得“骗”字离我很远,也就是说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影响的人,头脑发热,冲动消费时有发生。当然,随着年岁增长,现在懂得了拒绝,懂得远离。
书里一共呈现了7种方法。每种方法里都有案例支撑,特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
比如,第一章是“影响力的武器”,呈现了这些案例:
1.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
2.为什么房地产商在售楼时,会先带顾客去看没人会买的破房子?
3.为什么汽车经销商在顾客掏钱买车之后才会建议顾客购买各种配件?
是的,这里面就有套路,或者说典型范式。
比如,第一个就是人们惯常思维里的——价格贵=东西好。因此一些商人抓住这个心理,故意太高货品价格,诱使你购买。第二个是先让你看到不好的,再让你看到好的,让你产生物超所值的感觉,或者贵的理由让你无法拒绝,这是用的知觉对比效应。第三个也是用的对比原则。因为大钱都花了,配件这些小钱花起来就微不足道了。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商人这些套路,是不是我们就会少受些影响呢?
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哪些典型范式,提升学生不假思索做出的反应的有效性。比如,我们教给学生的语言范式(社交礼仪、问题应对……)、行为范式(体育锻炼、书写、朗读……)思维范式(习惯重要,还是努力重要?习惯是决定一个人生长的深度和高度的地方,比如我有空闲的30分钟,是拿来打游戏,还是看书,还是练字,还是刷剧,这里面的选择就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教育机智,掌握一些教育的典型范式,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怀特海说: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也希望我们不假思索做的事情,是有正面效果的越来越多。
比如,第2章-互惠。
什么是互惠原理呢?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就应该以恩情报之,而不能对此不理不睬,更不能以怨报德。于是,我们身边这一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就被某些人利用谋取利益了。
1.为什么精明的政客会让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愚蠢的“水门事件”发生?
2.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个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3.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正是因为有了互惠关系,人类才成为人类。互惠的两条途径: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里:我们和学生的关系,有哪些互惠的空间可以实施。好的老师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但保底的一定也在里面(时间长短、任务轻重等)。作业的多维度设计,给了选择之后,教育就活了,人心也就活了。
真正的对手是互惠原理。魏智渊说:优秀的人都是扎堆成长,都是抱团的。我想到了我们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人一味索取,每次都说我是来学习的,不肯贡献自己的思考和成果,那么这个人必定走不去远。教师个体要依赖教师团队成长。我们的教研姿态和参与程度,决定了我们能否一起走向优秀。
所以,商人如何影响我们,我们可以如何去影响学生。虽然商人是逐利的,我们也是逐利,但我们逐的是学生和自己的健康成长。这些原则还可以再读,再去投射到教育,影响我们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