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律诗有“粘对”的讲究。所谓“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上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的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黏联起来。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注:出句,古体诗中每2句成一联,上联为出句,下联称对句。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如下面这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tai),
花木成蹊手自栽(zai)。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ai)。
这里“苔”、“栽”、“来”押韵,在拼音中,a, e, o的前面还可能有i, u,u(鱼)如i a, ua, iao, uan, iang, uang等,这种i, u, u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同类的音乐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就够成了声音的回环美。
七文2—诗歌中的粘对及韵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就是现代的阴平(高平调,55)和阳平(中升调,35)。上声(535),去声(51),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康熙字典》里有一首分辨四声的歌谣: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算押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