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悟(八)

作者: 方海敏 | 来源:发表于2021-11-25 12:48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一个是“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的发展运动都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一个是“弱者道之用”,“道之用”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用弱而不用强,就是因为“反者道之动”,用弱反而能强,反之,用强则反而变弱。第三点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一章中,老子重申了道与德的关系:道不仅是无形的,而且还是无言的、无为的,人们不能真正地认识它,人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道的德行而已。所以说,德是道的属性。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一章老子讲了“反者道之动”,论述了道的德行,即循环往复、柔弱顺应。这一章也讲一个“反”字,即道的真正内涵以及发生作用的方式与世俗人们的认识往往相反。万物是由大道所生的,所以无论何种事物,都应该遵循大道的德行,顺应自然的循环往复,达到无言无为的境界。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领略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免受来自自然的惩罚。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一章老子重点告诉人们依道修德的具体方法。春秋时期,士人可以分为三等,即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指的是高明的贵族阶层;中士指的是平庸的贵族阶层;下士指的是浅薄的贵族阶层。

在本章中,老子也把人类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等级。但是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三个等级,跟世俗社会中的等级不同,它是就认识水平上的高低而言的。因此,上士也就是悟道较深的人,中士就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就是对道无知的人。由于每个人对道的领悟程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对道的不同看法: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能够很快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并将领悟到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实现个人与大道的和谐统一。

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不能完全理解到德行的真谛,而且总是半信半疑,不能把领悟到的真谛应用到实践之中,所以这种人是很难做到真正解脱的。至于下士,他们听人讲道的德行,听完后完全否认大道的存在,还会对得道之人进行嘲讽,更不用说运用大道的真谛去指导实践,引导自己的行为了。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之悟(八)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一个是...

  • 品读《道德经》

    道德经五千言 经两千五百年 道人生之真谛 洗世人之心灵 读道德经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达峰之顶 浮云之端 遂悟人生之真谛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廿五章 余幼时及晓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学,自以为悟,实则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终...

  • 《道德经》之悟

    〞道〞为天之道:大道自然、清静无为,是为君道(首脑)。 〞德〞是地之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臣道(中高层)。 〞...

  • 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 编辑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 “悟到”之八

    一个小镇中,一位商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特别好,第二个来了,开了一个餐厅,第三个开了一个超市,这片很快就繁华了。另...

  • 《道德经》中悟教练(八)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是因为它顺应自然而生存,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

  • 道德经之悟一

    仇文敏 译文如下。“车轱辘有三十个轴撑起来,其中是空的,车能够运转就是靠着这车轴撑...

  • 道德经之悟(四)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 道德经之悟(七)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之悟(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ba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