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的自然法则是两极相生,物极必反。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愿处在世俗认为不好的一面。这样,就消除掉了因处在“好”的一面产生的负面作用,使自己始终保持合于道的完整状态,即“婴儿”、“无极”、“纯朴”的状态,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做了官,也会进退自如。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雄”即刚强。“雌”即柔弱。“复归于婴儿”,即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老子认为,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是不合于道的;而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是合于道的。所以,他要求人们坚守柔弱,只有这样才能合于道。
“温柔似水”一词常用来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这是因为水性本柔,可以承载天下万物,如果人们能够如溪水般柔顺,那么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人状态,这才是合于道的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一章重点说的是无为的道理。无为即按照道的法则去行事。不能做到无为,就会招致失败。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凡事不过分,一切随顺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不得已”指的是无法达到目的。这句话是说,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不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
在这里,老子再次谈到“有为”和“无为”。对于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它们都有各自的存在方式。
我们不能人为地对它们的存在方式强加干涉,否则就会违背大道,必然会受到大道的惩罚。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治国应该无为而治,实施不言之教,只有这样才能合乎大道,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其统治地位才能长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