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风识面
道德经之悟(四)

道德经之悟(四)

作者: 方海敏 | 来源:发表于2021-11-16 15:52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的自然法则是两极相生,物极必反。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愿处在世俗认为不好的一面。这样,就消除掉了因处在“好”的一面产生的负面作用,使自己始终保持合于道的完整状态,即“婴儿”、“无极”、“纯朴”的状态,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做了官,也会进退自如。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雄”即刚强。“雌”即柔弱。“复归于婴儿”,即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老子认为,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是不合于道的;而柔弱是无为的表现形式,是合于道的。所以,他要求人们坚守柔弱,只有这样才能合于道。

“温柔似水”一词常用来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征,这是因为水性本柔,可以承载天下万物,如果人们能够如溪水般柔顺,那么也就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人状态,这才是合于道的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一章重点说的是无为的道理。无为即按照道的法则去行事。不能做到无为,就会招致失败。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凡事不过分,一切随顺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不得已”指的是无法达到目的。这句话是说,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不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

在这里,老子再次谈到“有为”和“无为”。对于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它们都有各自的存在方式。

我们不能人为地对它们的存在方式强加干涉,否则就会违背大道,必然会受到大道的惩罚。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治国应该无为而治,实施不言之教,只有这样才能合乎大道,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其统治地位才能长久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之悟(四)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 品读《道德经》

    道德经五千言 经两千五百年 道人生之真谛 洗世人之心灵 读道德经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达峰之顶 浮云之端 遂悟人生之真谛

  •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廿五章 余幼时及晓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学,自以为悟,实则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终...

  • 《道德经》之悟

    〞道〞为天之道:大道自然、清静无为,是为君道(首脑)。 〞德〞是地之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臣道(中高层)。 〞...

  • 道德经之悟一

    仇文敏 译文如下。“车轱辘有三十个轴撑起来,其中是空的,车能够运转就是靠着这车轴撑...

  • 道德经之悟(七)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

  • 道德经之悟(五)

    《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

  • 道德经之悟(六)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道德经之悟(三)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道德经之悟(八)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一个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之悟(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mh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