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第53章

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第53章

作者: 南山lyh | 来源:发表于2023-01-01 21:51 被阅读0次

    一、摘录

    1、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发展,儿童椅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及强烈的学习愿望。

    2、这些观察是我们得出结论,必须在客的本身,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中去寻找学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对一些课和教师工作情况的分析表明,我们上面指出的事实的根源就在于教室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

    3、就是人文的白鞋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材料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交给学生去克服困难。

    4、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任何天赋才能,而是要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

    5、在枯燥乏味的课上所感到的疲劳往往大于它们在那些充满着紧张,内容丰富的劳动的课上的感觉。

    6、除了所有的教学法要求之外,应对课堂教学补充提出一条很重要的要求: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

    二、我的思考

    1、这首先让我想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循环学:

    生命在劳动或者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继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尊自信),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服劳动或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克服困难,获得自豪感和再度渴望,克服困难的循环过程。

    2、简单还是复杂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提供了太多的帮助和照顾,是代替孩子学习思考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或者说灌输知识,剥夺了孩子对于学习过程的探索,这种看似嗯,把问题简单化的过程,我们以为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掌握学习的知识,其实这是剥夺了孩子对于学习过程,探索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愿望,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我们平常在做的一般教案里面都写了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突破呢,我们想把难点和重点多次强调,或者把难点简单化,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其实长久以来是错误的,是没有学生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丧失。

    3、我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看到很多同学在课堂上非常的积极发言,非常踊跃,但是他的考试成绩呢,很一般,那么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比较平庸的学业成绩之间,这种反差如何来理解?

    三、对魏智渊老师解读的几点印象深刻

    1、教育的不可解

    魏老师在谈到教师缺乏激情,教师对知识没有深刻理解,没有热情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瑞文这种教师,缺乏热情的这种现象来看,个体可以解决,而群体不可解。

    他认为,主要原因是体制化。但认为教育是高度体制化的,教师是高度体制化的,家长也是高度体制化的,所以我们教育学生也是高度体制化的,我们没有或者说无法用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孩子,把学生用分数来体质化,牺牲掉了创造性,也牺牲掉了理解的深度,这是教育的宿命。

    他认为,一个创造性的老师成本太高。私立学校不是教育的成功,是管理的成功。

    老师认为,体制化宿命的规定了我们,但我们仍然有自由的意志对抗这种气质,人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来获得自由,所以我们心态要从容,我没有所创造,我们要有所歌唱!

    2、成功的预感

    什么是成功的预感?成功的预感就是知道目的地很近,就能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动机会增强,这就是成功的预感。

    老师在这里提到了两种看法或两种思维方式。

    第一种是看到希望,更容易努力,这是一种童话思维。

    另一种是知道结局失败,我该怎么做?上路还是不上路?那么,选择有价值的事情,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么价值主义就是一种持久的动力,这种思维方式是神话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如何不同,如何运用?魏老师认为,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发动不同的引擎。我没有跟孩子,尤其中学生提供这种双引擎的思维模式。那他们看到希望,让他们努力能够获得存在感,另一方面,我没有告诉他们人生虚无终将化为尘埃,我们的时空甚至都不存在,为什么而战斗?人只能活一次,为自己而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第53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bq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