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标签即偏见——你是朱迪还是尼克

标签即偏见——你是朱迪还是尼克

作者: 暖小白Annie | 来源:发表于2016-03-18 08:56 被阅读0次

    一部《疯狂动物城》刷遍了我们的微博和朋友圈,每一个细节都被细心热情的影迷解释的一清二楚。带着诺诺和他的小朋友们一起去观影,小朋友们看的很热闹,眼花缭乱的动物们、警察的梦想、飙车、探险,这些都是孩子们最最热衷的话题。大人们则能够遇到会心一笑的时刻。

    典型的美国梦,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强调人人平等与制度的缺陷,用小我的happy ending来代替天下大同式的虚伪结局。当一部主旋律动画片拍成这样的时候,便值得为之点一个赞。

    但其实看完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渴求一种自由,那是一种不被区别对待,不被贴上某个特定标签的自由。这与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人生来就是喜欢替别人贴标签的,就像兔子一定是弱小的,狐狸一定是狡猾的,猎豹一定是凶猛的,绵羊一定是温顺的。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见了一个个被贴上固定标签的人物的逆袭,好的也罢,坏的也罢,他们用生命来摈弃别人的偏见。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以上资料来自度娘。

    有了孩子之后,自身的缺陷因为有他的对照而被更多的看见。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过,才发现我们不可避免的也在给孩子贴着标签。

    在诺诺刚会爬的时候,我们去上早教课。有一节课是从滑梯下面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爬过去。诺诺一开始有点害怕,拒绝完成,我就抱着他在一边先观察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轮到我们后面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也害怕,一个劲儿往后退。家长很生气的说:“胆小鬼!这都不敢,你还能做什么!”本来只是有一点害怕的孩子,一下子就哇的哭了起来。最终,诺诺在老师的鼓励下爬了过去,而那个孩子整节课都缩在大人的怀里,连下地都不敢了。

    这就是标签效应啊。之前有个女孩子的父亲与我讨论如何和犯了错误的女儿交谈的问题。他说:我苦口婆心的耐着性子跟她说了一小时,一点火也没发,可她就是听不进去啊。没错,这样的情况我们都遇到过。时间长了,或者当时遇上什么烦心事,情绪的失控在所难免。我承认,我吼过诺诺,我说过他“你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也打过他。虽然明白这样是不对的,时日久了,他就会觉得:我反正是不听话的孩子,那又怎么样呢!但,每一对父母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时候吧。

    再比如,孩子的恐惧点是很奇怪的,很多应该害怕的事情他们充满好奇,但一些微不足道的由头会让他们心生恐惧。老人就容易脱口而出:胆小鬼!你真没用!诺诺有一阵害怕坐飞机,姥姥就嘲笑他,当然都是善意的调侃,但后来再提这个事情的时候,诺诺会生气。你看,孩子也知道,被贴标签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

    回头再看我自己的童年,母亲送我去学乐器和舞蹈,每次公开场合都要求我表演给别人看,那是我小时候最深恶痛绝的事情。所以,现在,我坚决的拒绝要求诺诺表演说儿歌背古诗的要求。凭什么我身上有个会跳舞的标签,就一定要表演给陌生人看呢,如果你拒绝就会被贴上“不听话”“不活泼”“太骄傲”的标签。一旦细细回想,真是有些恐怖。

    只是孩子如此吗?不,标签无处不在。

    夫妻生活里,妻子就被贴上“主内”“一切家务归你”“就该为家庭多付出”等等标签;而丈夫天生就有“主外”“男人做不了家务”“男人要赚钱没空顾家”的标签。

    但,凭什么呢?

    我们被从小就灌输了这样的理念,一旦你想要做出与之不符的事情就会有人来规劝你。可能即便我们母亲也认为这是应该的,而并不意识到这是一种“偏见”。

    能够“主外”并且事业有成的女性很多,如果她们足够幸运会有一个甘愿在背后或至少是并肩而立的男性;而不幸的是,她们中大多数背后没有人,或者承担着外与内责任的双重碾压。

    脸书COO桑德伯格的丈夫Dave Goldberg也是一个牛人。

    他曾担任雅虎副总裁一职,创办了Yahoo! Music的前身Launch Media,于2009年加入了SurveyMonkey。在他的管理下,SurveyMonkey从一个员工数屈指可数的小公司成长到员工数超过450人,用户超过2500万的大型企业,Facebook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都曾评价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可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成功人士,在桑德伯格生孩子拉伤肌腱的情况下,担负起了所有照顾孩子的重任。他没有把家务和照顾孩子推给保姆,以他们的经济能力请一打保姆都没有问题,更没有推给长辈或者刚刚生完孩子的妻子。他们夫妻甚至不在一个城市工作,为了分担家庭,他一边工作一边不停的往返在两个城市之间。

    试问,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女人只是在坐月子的那个月里享受了女皇的待遇之后,立刻被打回原形?试问,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男人认为哺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在妈妈一次次起床喂奶的深夜,爸爸们呼呼大睡。

    不是没有例外,但我相信前者是大概率。

    这是赤裸裸的偏见。

    从家庭延伸到职场,过于强势和优秀的女性会轻而易举的被贴上“潜规则”的标签,同样的努力付出,女性需要做出两倍于男性的成绩才有可能引起同事和上司的注意。

    像戴夫这样的搭档实属罕见。人们通常期望养育孩子的是女人,对男人却没有相同的期望。我的弟弟戴维告诉我,他的一个同事曾夸耀说,他第一个孩子出生的那天下午他正在踢球。戴维的反应值得称赞,他没有点头微笑,而是大声说他觉得这样做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不管是在球场、职场,还是在家里,我们都应该大声地表达出这样的意见。——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兔子也可以当警察,身量小同样可以四两拨千斤;狐狸的狡猾之下可能会有一颗被伤过的渴望被理解和亲近的心;胖到跑不起来的猎豹一样萌萌哒;教父不一定高大威猛;绵羊温顺的外表下或许隐藏着一颗因为渴望被认同被重视而被扭曲的心。

    被贴上标签的他们和我们,有一部分人在标签的刺激下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举动,比如兔子更加的努力奋发来证明自己,比如羊副市长不择手段的去逆袭;也有一部分人顺应标签的说法去做,比如一开始的狐狸,你说我狡猾你说我不堪,我就狡猾不堪给你看。

    我们人到中年,标签的烙印下想要改变一些已经不是那么容易,虽然那不意味着要放弃。但在面对一张白纸的孩子的时候,是不是谨慎的想一想,应该怎么对他们说,怎么对他们做。不负责任只图一时痛快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与评价,这会向后延展至他们的一生,就像曾经的我们。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幼儿时期,父母和长辈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他们无力反抗,无力与我们抗衡。所以,我们给他们的不负责任的标签,只会让他们在难过和委屈之后强迫自己去认同。就像幼小的尼克,哭过之后曾经的善良与纯真就消失了。

    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听听孩子在说什么,接纳他们的情绪。我天性敏感,现在回想,儿时曾有过的躲在被窝里偷偷抹眼泪的夜晚,或许就是造就今日的我的源头之一吧。

    在我怀孕期间,有两本书给我过醍醐灌顶般的感受,《家是如何伤人的》以及《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而《疯狂动物城》的最后有那么一个理念:Anyone can be anything!无限可能基于的是平等与尊重。所以,看似并不相关的东西,其实都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标签即偏见——你是朱迪还是尼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gc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