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开始看这本中国农民生存报告。十四家,是指十四家人。
第一辑时间点2000年左右。每个时间节点都是这十四家人的动态报告。
甘肃某村。靠天吃饭的几家人,地里收下的庄稼不够吃,平常吃的也就洋芋片汤。养大的小猪能换300斤面粉全家能吃两个月,换400斤小麦全家能吃三个月,这样一比较,便打算用卖猪的钱来换小麦。农闲下来的时候,老人带着孩子外出乞讨。没通电,点煤油灯,连煤油和火柴还是不舍得用的。孩子上学交40元学费,是没有书本的,有书本的需要交60元,多的20元拿不出来。更有连学都上不起的孩子。根本不敢生病,食不果腹,哪有多余的闲钱看病。
云南某村。云南山里的农村比起甘肃的农村,条件要好一些,但是也依然有上不起学的孩子,粮食不够吃的现象也不少,解决温饱问题依然是关键。但他们没有乞讨,家门口就能下煤井背煤赚钱,背一天煤能得5块钱,能买七八斤苞谷,但七八斤苞谷还是不够一家人吃一天,缺粮的时候,每天两顿饭,有时一顿,直到八月地里的新苞谷收下来。
山西某村。1999年得到国家每口人45斤救济粮,(县里担心饿死人,用县机关每人扣发一个月工资的钱买的粮)。还是担心养不活孩子,妻子过世后,这家人把最小的女儿送了人。
甘肃某村。地里收的仅够五口人三个月的口粮,政府供应的救济粮五角钱一斤,因为没钱打作废了。在家里所有能吃的都吃完后,一家人外出讨饭。
贵州某村,南下打工挣了1万多元,加上借来的钱,用3万多买了一辆农用车,后面出车祸,车摔坏,卖掉,转行去城里做小吃。这家情况好一些,没有吃不上饭上不了学的情况。
我以为有几亩地就叫农村。书上这样的穷我是意料不到的,以为都是大饥荒年代的传说,没想到21世纪竟有活不下去的日子。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2000年的时候我初中快要毕业,所见的农村不过是街对面很有人气的茧站,蚕桑业的繁荣使每年收茧季时茧站收茧窗口人气旺盛。晚上下班后,附近的街坊都会被邀请进去享用油炸蚕蛹。后来没有任何的预兆茧站关门,楼房被推倒,土地被出售,那一片地被几家人买了联合修了更高的楼房。随后,对面开了米粉店、麻将馆、百货店。
在刚实行改革开放的那几年,90年代初,我父亲的一些同事停薪留职南下广东深圳一代,后来听说都发达了再不见回来。
附近村子也有外出务工赚钱的人,但并不是生活不下去,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家中留下老人孩子,操持家务田地以及抚育孩子上学等。逢年过节的时候,大部分外出务工的人都会回来,总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新衣服,以及我们没见过的电子产品,也有人很早就用上了手机、传呼机,那个时候,我们所用的通讯工具不过是座机,太多的新鲜事物、时髦物件都由他们外出打工的人带回来。
我是80后,在很小的时候,大概90年代,家里也种过地,也是要留下花生种子什么的,因为太小好多事情也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却很清楚的记得,也是看着童话书、拿着颜料盆、打着游戏机、念过假期培训班、常有新衣服穿,也去爬树、拔花生、扯折耳根,这样的童年,与城里长大的孩子差别并不是很大,后来搬到城里后,也能很快的融入他们。
我以为的农村都不过如此。
第二辑,2004年左右。
甘肃某村。奶奶死于讨饭途中,十二三岁的孙女独自出门去新疆摘棉花,因为不识字,不好找工作,父亲拉砖受伤,弟弟念小学,家里情况比2000年稍有好转。另一家靠卖豆粉、养猪、种药材,赚来的钱买来砖新维修了房屋,家里添了彩电,供着两个孩子念中学,日子虽苦,但能看到希望。这一家孤儿寡母,42岁的儿子还是没有结婚,每年还是要外出乞讨过日子。
云南某村。这家长子出门打工被骗到黑砖窑,好不容易逃回家,已经不成人样了。家里的生活要比前几年好,好在地里收下的粮食够吃了,主要是因为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家里的人口少了。另一家人因为夫妻俩外出打工一年大概能找回3000多元钱,家里还是养了头猪,防备遇到难事的饿时候用,得病,上学,或者打工没挣着钱,就卖猪。老娘的阑尾炎依旧没有去做手术,家里用钱的地方多。地里收成依旧不够吃,不过打工的钱可以买粮。另一家人孩子得了癫痫,因为没钱所以没有送去看病。
山西某村。这家送儿子去县城打工的时候才12岁,送另一个儿子去建筑工地打工的时候才13岁。父亲嫁接枣树,挣了些钱,家里欠的外债这几年慢慢还了些。另一家老父亲是老兵的人家,经济情况依然不是很好,连外出打工的盘缠也需要借。
甘肃某村。这家女儿出嫁,儿子外出打工,家里人口少了,地里收的粮食够吃,家里情况有了好转。另一家父亲得糖尿病死了,再无亲人的儿子有退病,因治疗费用高,不再治疗。
贵州某村。在2000年经济情况看起来好一些的这对夫妻这几年营生并没有赚到钱,夫妻俩到矿上打工,后来妻子被垮塌的矿洞埋了。
他们中的人大多不识字,由于贫穷,他们的后一代好多也上不起学,要么就是勉强到三年级,或小学毕业。不识字带来的精神贫瘠与重复的经济贫穷,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送走女儿以及奶奶在乞讨途中病死的那两篇最让我难受。
不能说穷就是原罪,但是贫穷让人没有希望,更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锅里煮着猪食熟了,烟和热气满屋弥散,带着浓浓的蒿草的苦味。”书上所见的大山里的农村是最没有生气的地方,沉默、迁怒、生病、乞讨,食不饱、穿不暖……生活如此艰难,却不得不苟活。
2004年,我刚上大学,和许多同龄人享受生活带来的一切,鲜衣怒马、吃喝玩乐,不一而足。所烦恼的不过是怎么消磨时光。
外面世界的变化从来和大山里面毫不相关,这是一个和外面世界完全隔离的密闭空间,外面变外面的,再大的变化也走不进这条狭窄而又坎坷的山路。
打工、迁移、上学,走出大山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大山里的孩子才刚知道怎样果腹,对物质的需求还不多,还不会怨怼经济分配的不公,要真正见过世面,才知道果腹之外,得用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辑,2007年。
甘肃某村。经济都有些微好转,这家买了自行车,那家买了彩电,再一家哥哥上高中的钱由妹妹打工供养,还有一家病死了50余头猪,他们吃了病死猪。
孤儿寡母这一家,儿子依然出门乞讨。母亲说:“今年不去当财神,屋里有粮,够吃过正月的”。儿子说:“你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我眼睛也是说看不见就看不见,趁还行动得了,能讨就多讨点。过年,好讨些,这时候人家愿意给。”
民办教师依然没有转正,有时会拿不到工资,村里人心里一直很不安,一次村里盖房剩下一根木头,村里就决定把这根木头给老师当工资,周末回家时,他扛着这根百十斤重的木头,翻了三座大山,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将它带回了家。
十四家 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都怪那碗洋芋汤云南某村。外出打工让这家人慢慢走出贫穷,还盖了新房。另一家人出门见过世面后,懂得些营生,回来后做红白事事主持,间或做点小生意。盖了新房,还给老母亲做了不错的寿木。看病也有了医疗报销,家里人开始吃低保。
另一家也因为外出打工加上地里的好收成,今年光景很好,还花100元买了三床被子。再一家带着孩子在外打工,有钱给得癫痫的孩子打针拿药。
山西某村。当年吃不饱饭送走女儿这家,经济也好起来了,送出去的女儿还回来看过他们,两家也有了往来。这几年,村里添了几口新窑和几幢新房。
甘肃某村。那个没有亲人的孩子,他的腿病越来越严重,那年大雨又把房屋冲塌了,只好拖着病腿出去打工。
第四辑,2010年。
甘肃某村。这家出门打工,父亲给了40元钱置办行李,第一次花了这么多钱很兴奋。从早上干到晚上12点,一年辛苦做工却被人骗了。家里开始修房。另一家儿子打工受伤,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干活了。还有一家也新修了房屋,欠债不多。民办教师可能要被清退了。
孤儿寡母那一家儿子继续乞讨,出门乞讨前,儿子给家里挑了一担水。家里用水不方便,水坑离家两里地,洼塘里的水慢慢聚够一勺就舀进桶里,一桶水得舀1个小时。
云南某村。这家人一年收入2万左右。另一家还在温饱边缘,还有一家开始管理街面上的卫生,以及收取摊位管理费。再一家村子干旱,所有的水窖都干了,这家准备挖出个大的水窖,能够在旱季不干的水窖。吃水要从沟底背上来,来回得两个小时。
甘肃某村。得腿病的男孩腿越来越严重,打工的时候不能干重活,那一年大雨毁掉的房屋依旧没能重建。另一家日子过得也不太容易。
并不是事事都能随心所欲,转角也不一定可以遇到幸福,贫穷的依旧贫穷,希望寄托在出去打工上,却总有天灾人祸等着考验你。所以10年过去了,他们的情况与10年前变化并不是太大,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有稍好一点的,别人说,那人心坏了。
祸兮福所倚,但从腿病少年身上根本看不到希望,腿好一些的时候他常去父母的坟头发呆,生活并没有善待这个努力想要活下去的少年。
他们出门打工回家后,有一些人学会了变通,因地制宜的在家门口干一些营生来改变经济情况,但仍有好些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乞讨者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一些人家还是需要出远门打工才能养家糊口。
2007年,我参加工作,是到陕北的一个小县城。汽车从西安缓缓驶出,高速路沿途景色渐无,气候越来越干燥。正是应了那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熟悉的地方有饭碗。”忍住不适感,我留下来开始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先生存再生活。
这边的农村因为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乘着能源行业的春风,大部分人日子都很宽裕,也有少数不会经营人家还住在破窑洞。
就像信息社会没有被埋没的人才,市场经济也不该有被饿死的人。除非真是病到无法自理。
市场经济下,还吃不上饱饭的人,一定是生活的弱者。
从书中这些家庭调查报告能看出,他们都是积极生活、百折不挠的一群人,可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善待他们。
会经营才会有经济,眼界决定高度。踏实苦干却不会经营大概是他们的通病,生活既要踏实苦干又要用心经营,技术、特长、专业等等,都是我们生存的技能。而爱好则能让生活锦上添花,那都是需要金钱的游戏,毕竟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
书中大多数贫困家庭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有了余钱会追求物质享受,通电、修房、买彩电、购置交通工具……让生活越来越好本就是我们打拼的意义。
大山里,洋芋是最经吃的食物,又比小麦能耐旱,好种。洋芋片汤是贫苦家庭最简单的食物,能果腹,又便宜。大多数山里人不离开这片山舍不下几亩地,多半还是为了那一碗养活老小的洋芋片汤。出来后,白面、大米吃多了也总会怀念那碗洋芋片汤,那几颗烤洋芋,所以又纷纷回去大山,修屋,繁衍后代,无论经济条件如何,洋芋都是他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食,面条里也必须放洋芋,那是生活习惯,也是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