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家庭的百年中国(一)
古越国的腹地缙云和仙居,都是山区。仙霞岭余脉在两县交界处一分为二向东绵延,北为大雷山脉,南为括苍山脉,中间一条永安溪自西向东流淌了千万年。这永安溪两岸的仙居百姓,靠母亲河的养育,顽强地一代一代繁衍下来。当中华民族跨进现代社会的时候,一个卑微的生命来到了人世,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活着,经过顽强打拼,终于安身立命,成家立业。这个家庭近百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正是原生态的百年中国。
方同院公,浙省仙居县十二都下山村洪坑小村人。方公本缙云壶镇白毛村吴鲁小村人,原姓王,生于民国7年(1918年),七岁丧父,母携一子一女转嫁同村一个丧妻的男人。不料,一年后继父又亡。一家四口受饥挨饿(继父留了个儿子),方母知道活命的唯一希望是再嫁人。但是,一个连死两个丈夫的女人,已是克夫的灾星,哪个男人还敢要拖着两个“油瓶”的灾星?万般无奈之下,方母只得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路乞讨,迈着金莲小脚(公社化后就以金莲为没有名字的她命名),翻越有“婺括孔道”之称、“高五千丈,周回八十里”、“重冈复径,随势高下,其险峭峻绝,实东浙之最”的苍岭,到仙居寻活命的门路。苍天有眼,母子三人终于被永安溪边一个叫洪坑村的一个四十多岁的方姓鳏夫接纳。
这洪坑村,是永安溪北岸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老人言,早年,先人为逃荒从河南迁住板桥村,故至今箩筐上的姓名前总加“河南”两字。后来,有三兄弟来到隔溪相望的后山脚下,老大在中间的纱帽岩下搭草庐开辟梯田,老二老三也分居左右搭草庐开田。因中间一条小山坑自北山直入永安溪,常于夏天雨后,浊水满坑,才“洪坑”云云。从此三兄弟勤劳自给,娶妻生子,日子过得不错。忽一日,二哥一家赶集回来,发现锅里盘着数条大毒蛇——犁头扑。自此迁到大哥旁边,三兄弟聚居一处。那旧址残基至今犹存。方母来到此村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方姓男子,兄妹俩改姓“方”。从此过了几来年的温饱生活,方公在劳动中渐渐长大,农活样样干得出色,农闲则与父亲在永安溪用竹排搞运输赚钱(叫拖排,解放后被编入政府的竹排运输队,村里至今尚有老拖排工领着国家的退休工资)。
那时候,仙居境内的运输就靠两样工具:扁担和竹排。仙居是个两山夹一水的闭塞地方,永安溪,由西向东绵延一百多公里。1958年仙缙公路建成前,苍岭古道是仙居和缙云两县的唯一通道。两边的老百姓互称对面为“山外”。千百年来,人们就是通过这近千米高的山岭,与缙云金华得以联系。二十多华里的石级山岭,人们用扁担挑着食盐等物品,一步步延续着日子。甚至朝廷任命的县官赴任,也是由挑夫抬着轿子翻越苍岭一步步走向衙门的。(如今,这古道已成为驴友的最爱,闻名遐迩了)除此之外,就是由台州府(临海)溯永安溪而上,用竹排运输物品和人员。方公从十六岁开始随继父从事这营生。这竹排是用毛竹削去外皮(防开裂)穿连而成,物资堆放在上面,父子两人一个立于竹排上拿竹篙撑,一个在水里用纤绳拉。这其中的苦,是难以想象的:赤脚在石子溪滩上拉竹排(草鞋穿上不到半天即破,实在消费不起),无论冬夏春秋,无论阴晴雨雪。
苦点还不算什么。继父在一次与人斗殴中受了伤,身体日渐衰弱,终于劳累中溺水,被方公救起后一病不起。此后,方母又曾转嫁皤滩,没几年那男人又死了。从此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方公19岁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虽然不识字,天资却极聪颖,除了农活精通外,就是泥水木匠活也是过眼便通,自己能制作简易的家具,也能自己动手盖房子。至今,他的那套木工工具还完整的保存着。所以,日子渐渐好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