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记载过一种被称作“痷茶”的饮茶方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这是有文字记录的散茶瀹泡法的源头。
既然唐代已经有了此法,为何没有流行开来呢?陆羽接下来的讲述道明了原委:“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属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陆羽说痷茶这种形式与茶中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煮沸,或扬起汤来让汤柔软,或在煮的时候把沫饽去掉的形式,都使茶汤变得像沟渠里的废水一样了。这样的习俗流传不已,可惜呀。陆羽这么说的原因是唐代的煎茶讲究欣赏汤花沫饽,上述形式看不到汤花沫饽故不为茶人所取。这一点《茶经.五之煮》讲得很清楚,煮茶要:“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明代,以散茶瀹泡为主,但点茶依然在一些文人饮茶中有所留存。朱权的《茶谱》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本茶书,约成书于1440年左右,此书前承唐宋传统、后启明清茶风,意义重大。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受封宁王,曾助燕王朱棣称帝。
朱权《茶谱》中可以看到永乐年间韬光养晦的朱权还在以点茶待客,“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击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置于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
1590年屠隆《茶笺》中亦记有点茶:“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若手颤臂亸,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順通,则茶不匀粹,是谓缓注”,“凡点茶,必须熁盏,令热则茶面聚乳,冷则茶色不浮。”
弘治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记:“《元志》犹有末茶之说,今世惟闽、广用未茶,而叶茶之用,遍于全国。”与屠隆《茶笺》成书时间相仿的《茶考》、《茶录》已经有了对散茶瀹泡的文字记录。1593年《茶考》问世,作者陈师系嘉靖三十一年举人,《杭州府志.循吏传》记其曾在杭属府县任职。陈师《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由“杭俗”二字可以看出其时杭州地区饮用散茶已经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常见了。
历史上看,“撮泡”在南宋已经出现,但是未流行起来。南宋陆游在其《安国院试茶》一诗后有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也。”1595年张源《茶录》记:“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稍俟茶水冲用,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
张源《茶录》明确记载了散茶的壶泡方法,已经与今人无异。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有:“纸封打开,命童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而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可见,明代散茶泡饮习俗已在百姓生活中大行其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63215/7967ab7675e0cce9.jpg)
版权声明: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文字及图片,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