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皆可以为尧舜,鸡汤还是真理?

人皆可以为尧舜,鸡汤还是真理?

作者: 如一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22:37 被阅读20次

    12.2(《孟子》第十二章第二则,下同)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这段文字很出名,“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出自这里。孟子的论证很简洁,你之所以成不了尧舜,主要原因是你不做。成仁很简单,做好孝悌就行(这是核心,还要推恩出去做更多的事情,这里的孝悌是核心,修辞上是借代,借孝悌代指所有仁义之事),这还做不到吗?向尧学习,你就是尧;向桀学习,你就是桀。

    这很鼓舞人。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就倍感力量,这正是名言警句的价值。但是,我能说这是最早的“鸡汤”吗?

    有人会骂我了,你这是拿圣人开涮,孟子的话也是你这种小人(双关)能非议的吗?

    你说我是小人物行,说我不是君子行,但不能说我是小人。如果你之小人是后者,你要道歉。你这么急躁,还是建议你先去凉快凉快,然后再看我为什么这么说。

    解铃还需系令人。我就从《孟子》中找证据,证明上面那则太鸡汤了。

    我说其为鸡汤,尤其针对其直接指向成尧舜。我不否认努力之于人的价值,但不能说努力必然成为境界最高的圣人。如果人信奉这样的话,尤其是汲汲于成功的人,会随着努力而不足以成尧舜而放弃努力。这种放弃对人造成的伤害较之先前受鼓舞而获得的进步可能更大。下面就结合孟子的话逐渐的展开。

    《孟子•告子上》有几则相关论述:

    11.18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可以理解为很多人修炼不足,只有一杯水,却认为有足够的水,然后就不自量力的去救火(可以理解为做事,解决问题),发现不能救火,就认为水不能救火,从而放弃对仁的修习,结合孟子的话可以说放弃了养浩然之气。孟子随后借助类比来讲这个道理:

    11.19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五谷的种子饱满,营养丰富是何人食用,但若是不成熟,就不如颗粒小的荑稗。据说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没有粮食吃,就吃稗子草的草籽磨的面,属不得以而为之。这道理讲得很明白,你的仁学修炼不到家,就仿佛是未成熟的五谷,还不能吃,还没有用。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泄气,孟子及时的给人打气:

    11.20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在告诉你,善念勿息!坚持,必须坚持。成为尧舜的目标固然高远,但理想之为理想必须这么高远,正如后羿教人射箭,必须拉满弓啊!只有拉满弓,才能射得远。只有高标在哪里,才可能得到最高的发展,不然怎么成就大事呢?谷若不熟,不如荑稗。努力做到最好才能展示出事物的价值。

    这个道理太重要了,孟子在《尽心上》又反复强调:

    13.29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不要说你挖多深了,深度不是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不要只看自己付出了多少,更要看成就了什么。你挖得再深,挖不到水,就说明功夫还未到,要坚持,要相信未来。

    与之对应的是稍前面的这则:

    13.24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孔子之为圣人,是借泰山领悟到宇宙之大;人只有见到大海,才知道江河湖泊的有限;只有明白圣人的广博,才能知道自己的局限。河之为河,只有填满了河床才能有足够的水向前流淌,那君子要志于为道,就要达到足够的高度,才能有所建树。

    说到君子为道,也就是说君子担起教化百姓的职责,这件工作做到什么程度算是好呢?孟子有很好的描述:

    13.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仁言好说,可移植圣人之言,但说教不是目的,只有道理深入人心才能让百姓化为具体的行动。也就是说,百姓只有理解了,才能接受,只有接受了,才能按照这种精神行动。所以说教化百姓,重要的要有发“仁声”的能力。何谓“仁声”,那就是如音乐般和谐的言语。这个和谐是指谁跟谁的和谐呢?是指君子(为教化者)之言与百姓之心(理解力)的和谐,二者如和弦般美妙的齐鸣,是为“仁声”。孔子不是说过嘛:“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本章12则就是讲“仁声”的效果:“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这些话不是强调如何使民,甚至杀民,否则,儒家不成法西斯了?这里说的是“仁声”之深入人心,百姓为了道义,可能辛劳付出,可能献出自己的生命,但不会报怨,而是清晰的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抉择,只有这样做,内心才会安,这正是仁心的体现啊!

    解释了“仁声”,再说一下前面提到的“善政”。这就要先明确一下政字的含义,其造字原理是用敲击或者皮鞭打而使之正,内涵是强力规范。这不是法家的思想吗?所以儒家认为“善政”之善,可能是较好的管理了百姓,但政之为政是靠强制,自然不是儒家所提倡的“教化”,也就是通过教育使百姓的修养提升,而积极主动的做事。孔子也曾警惕过这个问题:“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些论述似乎稍微偏离了本文的主题,但也不算太远,毕竟谈君子的修养,就要提到其最高境界,而只有达到最高境界,才能显示出儒家思想的价值,否则就会变质。

    那是否有人达到了这种境界呢?

    当然有,就是圣人们啊。孟子主要拿大舜为例子:

    13.6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舜是天才。当天才遇到教育,大事成。难道不是吗?我们再看另一则:

    14.6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这是说什么?这是说舜年轻的时候,未做王的时候,已经具备的做王的格局与气象。一旦闻善言见善行,衷心奔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这不能说没有后天的教育的启发,但这种教育只是唤醒,而不是填充。天才几乎与教育并行,而不靠教育成全,顶多是触发。

    天下人能闻善言见善行者多矣,有多少像大舜这样,如江河奔涌,不可阻挡?这不有这样一则吗?

    13.5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广大民众,不可能不遇到教化,也习之、行之,但终不得其道。表面似乎是不动脑筋,是态度问题,其实是省察而未达必要的高度,这是气禀的限制,是能力问题。这是众之为众最根本的特征。仁心都有,但仁而为圣,少之又少,孟子也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众人谁不欲善?不想好的鲜矣,但能实际的做出来而成信者,多少人?再进一步充实、充实而有光辉,再化育万物,这一步步,到最后,所存者几人?

    但千万不要泄气,做不了圣人,也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什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你还敢懈怠吗?《论语•季氏》之第九则有相关的论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最后需要明确一句话,澄清一个观点。要明确的话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确实是一句鸡汤,但这个鸡汤确实货真价实,坚持喝,有营养。要澄清的一个观点是,“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儒家的学理,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建构,它不是着眼于多少人能达到,而是面向整个人类,必有人能为之,此即圣人,圣人出,百姓安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皆可以为尧舜,鸡汤还是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oi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