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特别喜欢的作家,我一般都会找来其传记读一读,了解一下其生平,这对理解其作品和思想很有帮助。
继三毛之外,王小波是第二个我特别想了解的作家。初次读到的他的书是《沉默的大多数》,时间是1998年,那时王小波已经去世。
王小波去世后比他生前火多了,可是虽然读者对他很喜欢,文学圈、文学评论圈买账的却不多。越是这样,越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
现就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房伟教授对王小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还曾专门写过风格相近的小说《英雄时代》致敬王小波。对于王小波这样一位被过度分析的作家,房伟历时多年写出的《王小波传》能带给我们哪些新奇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74c23e75babb478c.jpg)
全书从王小波的意外去世写起,然后按时间顺序先后写了王小波的顽童时代、少年时代、插队生活、青年时代、留学经历,最后两章写了王小波的闪耀文坛和震(意外去世)后余波。
王小波上大学之前的经历并没有特别出奇之处,大时代背景下,身边人过的都是相似的日子。若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作为教育部大院儿里长起来的孩子,读书比多数同龄人要多一些。
奠定王小波写作思想和写作风格的,是他在匹兹堡留学的经历。虽然他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却机缘巧合成为许绰云的学生,许先生“不屈服于权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师承规矩”让王小波受益匪浅。
许绰云的鼓励和教导坚定了王小波走文学之路的信心,更是因了他的推荐,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才有机会获得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没有许的伯乐之恩,可能就没有后来成绩斐然的王小波。
王小波不被文坛认可是因为他文学气质上的“异端性”,他的小说品相恰恰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发育之中最不发达的两个品类——讽刺小说和学者小说。特别是后者,能够在文学创作中兼备理性精神和深厚学养,且达到王小波这种程度的,几无第二人。
虽然写的是时代的宏大主题,王小波却拒绝宏大概念的束缚,在罗素思想的滋养下,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都充满着追求生命个体的意义和诗意的自我实现。
个体价值的实现是每个时代人们都会有的不懈追求。只要还有荒诞存在,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就永远不会过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