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测测你是西瓜还是芝麻?
我仿佛听到了数以百计张大嘴巴的“what”和百思不得其解的“What are you 弄啥哩?”
西瓜和芝麻,是我们熟知的《猴子摘桃》故事,也是两种不同的看待目标和任务的思维方式。
大家先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用吸尘器这个举动可以被称作“做卫生”?还是“从地上吸走脏东西”?
在《成功,动机与目标》的第一章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测试,可以知道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目标和任务的。
1.列清单是
a.理清头绪 b.写些东西下来
2.清理房间是
a.爱干净的体现 b.吸地
3.付月租是
a.维持住所 b.写支票
4.锁门是
a.把钥匙插进锁眼 b.保证房子安全
5.跟人打招呼是
a.问“你好” b.表示友好
请把你对每题的选择用如下分值换算,并相加计算出总分:
1a = 2 ; 2a = 2 ; 3a = 2; 4a = 1 ; 5a = 1;
lb = 1 ; 2b = 1 ; 3b = 1 ; 4b = 2 ; 5h = 2。
如果得6分或6分以上,你可能是一个习惯用比较抽象的方
式理解自己行为的人——当你在想日常事件时,你更注重于
“为什么”要行动。所以在家一圈圈推着吸尘器是在“保持清
洁”——希望家里干净是你吸尘的原因,你也是如此去理解这
个行为的。
如果得5分或5分以下,你可能更注重实际,你用正在做的事
情“是什么”来理解行为。所以推吸尘器是在“吸地”——这是真
正发生着的事,你便如此理解这个行为。
在这个测试中,我的得分是10分。也就是是一个注重“为什么”的人。
西瓜(为什么?)和芝麻(是什么?)两种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是对的。也不存在哪一种优于另一种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我们自然的切换着这两种思考方式。
还记得你在看到开智读书会二期的宣传文时,为何想要报名参加吗?还记得在新年伊始的时候为什么决定新年要跑马拉松吗?还记得在你为什么想要规划几个月后的旅行吗?
如果当我告诉你,【开智读书会二期】、【新年计划】和【长途旅行】都将在明天开始。那么今晚你会做什么?是不是着手开始买要读的书或找电子书资源?是不是开始准备跑步装备?是不是开始收拾行囊准备旅行要用到的东西?
当我切换同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点,为什么对待同一件事情的行为有了变化呢?
心理学家雅各布·特罗普和尼拉·利伯曼在一个实验中有了这样的发现:当我们被要求想象近期要做的事(比如明天要搬家)时,会倾向于用“是什么”思维,会立刻把事情细化为“装箱、搬箱”。而当被要求想象下个月(搬家)时,则更倾向于用“为什么”的逻辑,会将事情描述为“开始新的生活”。
“是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加重视“可行度”——你是否真的能做到你要做的事?有多大把握完成?会面临着什么困难问题?
为什么”式思维会使你更看重心理学家所谓的“合意度”信息,你做成这件事或达到这个目标对你是否有好处,是否对你有益。
开智读书会一期结束时,有将近一半的小伙伴们贡献了保证金。有曾想过为什么在开始前,觉得14天读完一本书并输出读书笔记妥妥的没问题,但是快到deadline的时候,又不能完成了呢?
因为在当我们做决定时,并没有考虑事情的“可行性”。我有没有连续看书的习惯?有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阅读或者每天至少能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工作中会不会有大的变动、出差的可能?自己会不会对看的内容不敢兴趣,无法再继续在读下去?
说到未来,我们都像探险家;说到当下,就都像会计了。
任何一个选择,都是赌博。你的选择让你在成长的路上走的更快还是反而更慢了?在我们的选择中,并非只有固定一种思维方式。Case by case。当你喊着减肥的口号时,不如在面对大餐时,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减肥?当你立下今年要跑365km时,想一想你今晚该跑几公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