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销售】
如何在交流时,让对方有所收获

如何在交流时,让对方有所收获

作者: ZhaoWu1050 | 来源:发表于2021-07-20 20:21 被阅读0次

    【Zhao Wu的笔记】

    每一个与我们交流的人,他的身体都在无时不刻地在沟通的每一个环节做出评估:这是不是有意思?这是不是有意义?

    如果没有意义,起码要有意思;如果没有意思,起码有意义也行。如果既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那么很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评估标准都不一样。对一个人有意思的事情,对另一个人可能枯燥无味;对一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恐怕对另一个就毫无意义;甚至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机与之沟通,也会有不同的判断。

    就像很多人都可能购买同一个产品,而购买动机却并不相同。这是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有意义的地方。这一讲,我们聊聊如何在交流的时候,让对方有所收获?这是第九课第四讲。

    什么叫有收获呢?

    是指你不懂的东西,我让你懂吗?这样理解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沟通思路非常狭窄,甚至可能让人讨厌。有些人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为了在某一个场合里显摆,从而获得某种优越感。

    在这个方向上,路越走越窄,因为我们学会的那点东西,人家只要百度一下马上也就都知道了,沿着这个方向去创造对方的收获并不靠谱。还是要定义到底什么是收获开始。什么算是收获呢?

    收获的定义,要解决以下四种情境:

    第一, 熟视无睹,习惯了看不见

    第二, 表而未达,习惯了说不透

    第三, 力有不逮,习惯了做不到

    第四, 行而不觉,习惯了不知道

    用不着四个方面都有收获,只要上述任意一种就算很好了,而且,这四个方面都是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的,需要我们能够更加敏锐,更加体贴,在洞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对方带来收获。我们简单介绍每一种收获的定义。

    熟视无睹,习惯了看不见

    这种看不见,不是因为眼神不好,而是注意力分布太少,就是没注意。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注意力结构,注意力结构的形成就是因为重视的地方不同所造成的,你在意什么,就会看见什么;

    或者,看见什么,就说明你在意什么。有人反驳说,难道就没有偶然吗?当然有,只不过偶然与必然总是相互转化的。

    所谓见仁见智,说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不仁的人见什么?不智的人又见什么呢?可以类推。所以,日常生活中,如果总是看见别人的缺点,不用改变,只是要记住,这是很不划算的。

    有人眼里习惯看见利益,有人却总能发现看见道义;有人看简单,有人看复杂,而看什么都没有错,只要看见的接近真相就行。

    在「看见」这个范畴,容易带来的收获是什么呢?

    第一、对方看不全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下画面

    第二、对方看错的时候,给出一个参照版本

    第三、对方没看全,却用想象力「脑补」的部分,为对方圈出来

    这样就足够好了。

    表而不达,习惯了说不透

    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往往背离,却自以为高明,自以为成熟。内外不一致的表达方式,从未凑效,只是没有人指出来而已。

    「没关系」,是真的没关系吗?还是有关系却不敢说?或者说了却不能收拾残局?果真如此,那么一句「没关系」只会让自己更加不爽,还不如不说。不说,也是表达,比「没关系」更准确。

    有一个销售经理讲起自己的某位下属,讲了好久,都是平时闹笑话的地方,得出的结论是对方不行。

    这个时候有人问:「你喜欢他吗?」

    很突然,让对方措手不及,马上边思考边表达:「谈不上喜欢,就是一起工作而已。」这是属于半遮半掩的表达。

    那人继续问:「他喜欢你吗?」

    这时候,对方犹豫一下。回答:「应该不喜欢我吧。你为什么总是用喜欢不喜欢来衡量?」说得好呀,既然喜欢与否与工作无关,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实际沟通的时候,也排除这个干扰呢?

    「可以排除干扰呀,我从来不看自己是不是喜欢,只看对方是不是能干。」

    果真如此,之前的一堆吐槽与这个观点有怎么样的关联呢?这不是矛盾的吗?

    表达不充分,欺骗的不只是对方,还有自己。工作当中的确不完全依靠是不是喜欢,但是要排除「喜欢」这个因素,也不是那么轻易做得到。

    如果你不喜欢对方,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对方也一定不喜欢你。同时,不喜欢的人照样可以高效地合作。我相信这个事实,对职场人很有用处。

    力有不逮,习惯了做不到

    有一句话叫习得性无助,讲的大体上是这个意思。当一个人把「我也没办法」挂在嘴边,就是这种人最明显的标志。

    「老板给的指标,我有什么办法?」

    「老板就给这么多资源,我有什么办法?」

    「客户出差了,我有什么办法?」

    「医院不是我家开的,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政策就是这么颁布的,我能怎么办?」

    「该做的,不该做的,我都做了,我也只能这样了。」

    这种情况往往不是方法的穷尽,而是想象力的穷尽。在这种「没办法」的情况下,要么人家信你,不做了;要不不信你,换个人试试,无论哪种选择,对你都不是十分有利。

    这里的「收获」并不是给方法,而是给出反馈,让对方「逃」出这个思维模式。

    行而不觉,习惯了不知道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个情境:

    你问我怎么骑自行车的,我就是这么骑的,说不好怎么骑的;

    你问我怎么思考的,我就是这么思考的,没怎么想怎么做的;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就是习惯这么做,还需要问为什么吗?

    很多成功人士,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能成功的时候,真实的回答是「不知道」,因为他如果回答「勤奋」,有人更勤奋却没有成功;如果回答「战略」,有人有更好的战略却没有成功;

    如果回答「产品」,「团队」,「文化」,「严要求」等等所有的回答,都有人做得更好,却并没有成功。

    如果回答「运气」,人家说你保守。最真实的回答是「不知道」,对方听了当然也不满意,不过还是能原谅你的「卖萌」。

    不成功呢?

    如果解释为什么不成功,上述的情况完全可以倒过来,也不可信。无非态度,行为,能力,运气等等,没人会接受一个不成功的人说「不知道」原因,如果你一再坚持,就会让人厌恶,说「不知道」是成功人士的权力,却是不成功的人的噩梦。

    其实唯一的解释,是行而不觉。如果你能因此让对方对他自己的行为感到好奇,甚至能够看到自己的习惯,那么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

    总结一下:

    交流当中,如何让对方有收获,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看看对方是不是习惯了熟视无睹,这样就可以让对见所未见

    第二、看对方是不是习惯了内外不一致,这样就可以提示对方充分准确地表达

    第三、看看对是不是习得性无助,如果有,就要提示真相:不是没有方法,而是思维模式

    第四、要看对方是不是处在行为习惯当中,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表达行为习惯就是最好的自我洞察。

    思考题

    我们平时在沟通中习惯了给干货吗?或者,习惯了要干货吗?现在干货还很稀缺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在交流时,让对方有所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vr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