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
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我们一直看重作为文学家的苏东坡,而忽视了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但其实,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发现快乐和制造快乐的能力。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01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你知道《三字经》这句话说的是谁吗?
没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
发愤读书的苏洵给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提供了一个大宝藏——满屋藏书。
苏轼两兄弟就这样从书堆里泡大了。
1057年,20岁的苏轼带着弟弟进京赶考。
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
副主考官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
参加考试的学生有哪些,说出来吓死人。
除了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十人后来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考完阅卷,梅尧臣拿着一张试卷手舞足蹈。
欧阳修接过一看,啧啧赞叹:“真是妙文啊!”
他提起笔,立即想把此卷圈为“第一”。
正要下笔,他忽起一念:“这肯定是我弟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一,其他人必会觉得不公。”
于是笔锋一转,将此卷定为“第二”。
哪知解封一看,此卷作者竟是苏轼。
欧阳修立马对苏轼青眼以待。
“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坛领袖该退休了,
以便让苏轼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
1061年,朝廷举行了一场制科考试。
何为制科考试?
就是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设置的考试制度。
这个考试那可比进士考试高大上多了,
北宋南宋录取的进士一共有4万多人,
但制科考试录取了多少?只有41人。
要中榜,那比中六合彩特等奖还难。
制科考试设置分为一二三四五等。
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就是虚设。
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
北宋建国100多年来,
也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考过一个第三次等。
这一年,苏轼两兄弟都参加了制科考试。
结果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
宋仁宗高兴坏了,连连感慨:“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清平宰相!”
很多人感慨:“我要有苏轼的天赋就好了。”
他们以为苏轼的成功全靠天赋,
却不知其成功更多源于后天的勤奋。
苏轼晚年时曾对弟子王古说:
“我每读一部经典,都是从头抄到尾。”
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朋友朱载上去看他。
朱载上在客厅等了很久,苏轼才出来。
“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没发觉你来了。”
朱载上问:“每天的功课是什么?”
苏轼回答:“抄《汉书》。”
朱载上惊问:“您还用得着抄书吗?”
苏轼回答:“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
朱载上说:“把您抄的书给我看看呢?”
苏轼立即取出一册抄书给他。
朱载上双眉紧皱,一点也看不明白。
苏东坡说:“请您说一个字。”
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
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
那天回家后,朱载上对儿子朱新仲说: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
02
北宋后期政坛最大的政治事件,
就是党争——新党和旧党之争。
新党以王安石为首,要改革,要变法。
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保守,要持旧。
两派互不相让,斗得你死我活。
而刚刚步入仕途的苏轼呢,
既不新也不旧,既不左也不右。
“我不站队,我只看这事对老百姓好不好。”
新党得势,大力推进均输法、青苗法等改革,
急功冒进,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苏轼站出来说:“这样激进要不得,急易生乱……”
新党就不爽了:“敢反对,我弄你。”
于是,苏轼就被不断贬谪流放。
旧党得势,便全盘否定改革,恢复旧制。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看到苏轼以前被新党打压,
旧党就以为苏轼是自己人,
便让他青云直上,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哪知苏轼升官后不但不感激涕零,
反而站出来批评旧党:“改革虽有弊端,但也有很多益处,不能全盘否定。”
旧党不爽了:“竟敢帮新党说话,我弄你。”
于是,苏轼又被不断贬谪流放。
在新旧两党的反复得势和失宠中,
苏轼总是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新党看他像旧党,旧党看他像新党。”
左右不受待见,所以经常被“误伤”。
从政40年,他竟被贬谪流放了33年。
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
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
在那个时代,官员几乎都会选择站队。
不从“新”,就仗“旧”,以求飞黄腾达。
如果苏轼也如此,本可以官拜宰相。
但他就是不:“我不看新旧,只就事论事。”
他从不违心地阿附于任何一方,
“你做得好,我就点赞;做得不好,我就拍砖。”
官可以不做,命也可以不要,
但要我说违心话,臣妾做不到啊!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屈子、渊明、子美,即屈原、陶潜、杜甫。
而这个子瞻,就是苏轼。
不论“新”当政,还是“旧”临朝,
不管是仕途顺达,还是逆境当道,
苏轼都始终保持着人格的超然独立,
不因“进”而流于逸乐,也不因“退”而短其气节。
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苏轼《获见帖》
03
1079年,42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例行公事,
给皇上写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表》。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党看了这些话,不爽到极点。
于是便四处收集苏轼诗作,
挑出一些他们认为隐含讥讽的句子,
然后上书皇上:“苏轼诽谤皇上,抨击新法……”
随后新党们纷纷上书,要求处死苏轼。
神宗一听:“苏轼原来这么坏啊!”
便派人将苏轼抓捕回京,下了大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受此牵连的文人官员多达数百人。
惊闻皇帝要杀苏轼,苏粉们都坐不住了。
▲苏轼《宝月帖》
苏轼这家伙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了。
有本宋朝人写的笔记,叫《瓮牖闲评》。
《瓮牖闲评》记载了一些关于苏粉的故事。
比如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同刘敞兄弟乘船游西湖。
游览途中,一女子突然驾船追上来。
此女子气度娴雅,容貌俊美。
她怀抱琵琶,对着苏轼深情唱到:
“我年轻时超级仰慕君,一心就想嫁给君。
可却日日思君不见君,苦等渴盼多年后,
以为今生没机会见君了,才嫁为民妻。
今天能见君一面,死也值了。”
不但女人喜欢苏轼,男人也喜欢。
北宋学者章元弼,娶了美女为妻。
婚后,美女发现丈夫老喜欢整夜读苏诗,
便恼了:“你爱苏轼胜过我,把我休了吧。”
哪知道章元弼真的把她给休了。
不但平民士人喜欢苏轼,皇帝也喜欢。
宋史有载:“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
▲苏轼《新岁展庆帖》
苏粉们大声疾呼:“苏轼可杀不得啊!”
神宗本也是苏粉,但他这次铁了心了。
“苏轼抨击新法,朕要杀一儆百。”
这下,连退了休的三朝元老张方平都坐不住了:
“苏轼乃奇才,实在是杀不得啊!”
神宗不睬:“任何人都不能阻碍变法改革。”
苏轼眼看就要命丧黄泉了,
这时,他最大的粉丝曹太后站了出来。
曹太后叫来神宗,讲了一个故事:
“那一年,仁宗皇帝高兴地对本宫说,
今日我选了两个宰相之才——苏轼和苏辙。
我老了,用不着他们了,
我要把他俩留给子孙们用。
如今你不但不用苏轼,还要杀他。
你怎么对得起死去的仁宗皇帝啊!”
神宗说:“那我就把他们都放了吧!”
曹太后说:“不必都,只放苏轼一人就行。”
苏轼就这样得救了。
大难不死的他被神宗下放到湖北黄州,
任职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黄州民兵副团长。
他“人生的盛宴”就从这里开始了。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
04
苏轼带着一家20多口来到黄州。
可副处级干部,工资实在太低了。
“我没法养活一大家子人啊。”
于是他就去求见黄州太守徐君猷,
“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
徐君猷刚好也是苏轼的粉丝:
“那我把东门土坡50亩荒地给你吧!”
苏轼带着一家人,开始了垦荒种粮大生产。
这片坡地虽然贫瘠,但足够大,
种上粮蔬,倒也勉强可解决一家温饱。
苏轼万分感激这片城东门外的土坡,
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
一日,苏东坡与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
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
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经过仕途的起起落落后,
苏东坡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是对生活的超逸,
不为名权利所困,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我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这一生,与其羁绊于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
▲苏轼《东武帖》
第二年三月初七,朋友劝苏东坡:
“这片地太贫瘠了,种什么收成都不好。
离这不远的沙湖,有块稻田要出售。
卖得也不贵,你可以去买下来。”
苏东坡觉得这建议不错,便和朋友们欣然前往。
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
苏东坡却悠哉游哉,一边走路一边吟诗。
回家后,他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把苏东坡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后的超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拄竹杖穿芒鞋,谁怕啊?
我依然笑着,“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头望望走过的路,虽然风雨萧瑟,
但那又如何,我信步归去,
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苏轼就在黄州迎来了另一个生日——他真正理解了自己。
苏轼就此死了,而另一个苏东坡就此活了。
▲苏轼《归院帖》
05
1082年,苏东坡贬官黄州的第三年。
这年寒食节,下了一场很久的雨。
苏东坡凝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帘,
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
于是研磨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
这纸《寒食帖》,若论诗意才情,
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中,实在是平平。
但那起伏跌宕的书法意象,却震撼千古。
这张帖,乍一看,字形并不漂亮,
时大时小,时长时短,时宽时窄,时疏时密,
似乎完全失去了书法所讲究的规矩和法度。
但随意率真,恰恰是《寒食帖》的最大特点。
世人之书法皆追求俊挺华美,
而苏东坡在经历几番起起落落后,
终于悟道“人间有味是清欢”,
所以在艺术上再也不去追求什么法度规矩,
为文写诗填词作画只强调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快也。”
从此,他所有艺术门类都迈入超级大师境界。
这纸《寒食帖》,就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稿》。
▲苏轼《寒食帖 》
不求法度不循规矩的苏东坡,
就此一举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
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皆是大师。
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苏东坡第一流的作品,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寒食帖》等等,
大都是他被流放黄州之后的作品。
这恰恰应了那句话: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订规则的人,而不是遵从规则的人。
苏东坡不求法度不循规矩,
不求别人关注,只求自己舒服。
所以为文写诗作画便如入无人之境,
敢于用情放胆,荤素雅俗皆不避。
只为取悦自己的他,没想到却取悦了全中国。
这就是苏东坡的艺术哲学——在己体道。
人性都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属于大家。
在己体道,其实也是成功之道:
先要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别人。
把握住了自己,也就把握住了别人。
▲苏轼《枯木怪石图》
06
苏东坡被调往徐州做知州时,
刚上任一个月,就遇到黄河泛滥。
洪水汹涌而来,把徐州城团团围住,
徐州城就靠一座城墙把洪水挡在外面,
城墙若一垮,全城百姓都会完蛋。
百姓人心惶惶,都准备四散逃亡。
苏东坡却派人在城墙上搭了个草棚。
他不回家,就住进了这个草棚里。
“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呢?”
见市长如此无惧,民心就安定下来了。
民心一定,苏东坡就带领百姓抢修堤坝。
在城内修一条堤坝,从里面托住城墙。
修了一月,洪水还是不退,老百姓都累瘫了。
苏东坡便跑去向城内禁军求援。
禁军本来只听皇帝号令,地方官无权调动。
但禁军头领看到浑身泥浆、面容憔悴的苏东坡,
眼睛顿时湿了:“文官尚如此,我这个武官岂能为了保命而误苍生。”
他立命禁军跟随苏轼抢修堤坝。
堤坝修好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
▲苏轼《潇湘竹石图》
80多天后,洪水退去。
苏东坡却毫不停息,带领百姓在城外大修水利。
北宋时,黄河泛滥周期大概是四五十年。
洪水退了,苏东坡本可以完全不管了,
因为他的任期内不可能出现第二场洪水,
但他依然大修水利,他不追求任期效益,只求为老百姓多干几件实事。
很多官员一遭贬谪一受打击就自暴自弃,
但苏东坡不,无论遭遇什么不公平对待,
他都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活得像雷锋。
流放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流放黄州,他大兴慈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
…………
真可谓“苏轼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苏东坡每每离开此地、调任彼地时,
当地老百姓便夹道相送,涕泪横流。
苏东坡实在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公仆。
他的工作哲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
就是“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成了,固然值得欣喜;败了,我也坦然无愧。
07
62岁时,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州。
当时的海南,是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流放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但苏东坡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
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
他给三儿子写信说:“牡蛎这玩意太好吃了,千万不能让朝里士大夫知道哦,他们知道了一定要争着来海南,那我就没得吃了。”
没有朋友陪我玩,那我就自己找乐子。
怎么找?他居然办起学堂,教起了书。
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苏东坡就是这么逗逼。
1094年,苏东坡被流放到瘴气横行的惠州。
朋友们纷纷写信来安慰他。
他却回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要我低头,门也没有。
苏东坡就是这么逗逼。
没错,苏东坡的处世哲学就是:我要做一个大逗逼。
怎样做一个大逗逼?
那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在贬谪流放中,他开启了一个个逗逼模式。
他有多逗逼,我们随便举两例。
流放黄州时,苏东坡酒瘾犯了。
当时政府是不允许私人酿酒的。
“但苏东坡酒虫蠢动,就偷偷酿了酒。”
不料酿酒之事很快就被衙门知道了。
官员责怪:“你怎么不听话啊?”
苏东坡回答:“余欲听之,而口不可。”
我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但我的嘴不听啊。
私自酿酒且不说,他还嫌没有菜下酒。
听说一小青年家的耕牛生了重病,
便鼓动说:“死了只能贱卖,不如早杀贵卖。”
小青年真把牛给宰了,给他送了一大块来。
老苏就邀约一大帮狐朋狗友,
在东坡上搞起了一个大party,
点篝火,烤牛肉,喝私酒,不亦快哉。
最后把禁酒官员都吸引来了,大醉而归。
还有一次,老苏喝酒后回家太晚。
到家已是三更,家里小童早已酣睡。
苏东坡敲了几次门,小童都没回应。
他只好跑去江边听了一夜潺潺水声。
第二天,他回家就写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写完此词后,他立马想到了一个恶作剧。
他赶紧让小童把这首词送到城里去传阅。
太守拿到这词一看,立马吓坏了。
“江海寄余生,这不是要跑路的节奏吗?
苏轼要是跑了,我的乌纱帽可就难保了。”
他赶紧跳上马,直奔东坡住所。
到了住所一看,发现老苏正鼾声如雷。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
他的处世哲学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
于是,他活成了宋朝最伟大的大逗逼。
08
1061年,年轻的苏轼结识了章惇。
两人结为好友,一起同游黑水谷。
并在石壁上刻下:“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但后来章惇站队新党,从此远了苏轼。
后来旧党得势,他就被流放了数年。
后来新党再得势,章惇官拜相位。
重新得宠的他便展开了疯狂报复。
昔日老友苏东坡也成了他的嫉恨对象。
他一脚就把苏东坡踢到了岭南惠州。
人人都觉岭南苦,苏东坡却活得逍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老苏之诗传到京城,章惇一看就恼了:
“你活得挺滋润嘛,那我把你踢到海南。”
于是老苏就被流放到了蛮荒之地儋州。
1100年,宋钦宗赵桓继位后,
立即废了章惇,并派人让苏东坡返京。
朝野上下一致认为老苏必定官拜宰相。
老苏才走到洪州,章惇之子就送来了书信:
“恳求坡老为相之后放过我父子俩。”
苏东坡回信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故无所增损也。”
老苏有句名言:“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
知道世界喜欢在荒诞里闹成个兴高采烈的样子,
所以他从不把别人的荒唐看得太重。
这就是苏东坡的社交哲学:知世故而不世故。
这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由两部分组成:
一半是“人情世故要看透”,看透人性,宽恕人性。
一半是“赤子之心不可丢”,永远以赤子之心待人。
章惇以为苏轼会如何,哪知他根本不挂怀。
因为怀抱赤子之心,他永远宽恕。
一次,老苏跑去贫民朋友老刘家玩,
老刘正在做糕饼,苏东坡拿起就吃,
觉得又酥又脆,问:“这饼叫啥名啊?”
老刘说:“还没名呢。”
老苏也不管人家,马上说:“那就叫‘为甚酥’(为什么酥)吧。”
一次,老苏跑去贫民朋友老潘家喝酒,
觉得味酸,也不管人家,就说:
“你这肯定是做醋放错了水吧?这酒干脆就叫‘错著水’(放错水)吧。”
因为怀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率真。
老苏和名僧佛印是好朋友。
有一次,他写信给佛印说:
“我已修炼到八风吹不动,不贪婪,不嫉妒,不生气。”
佛印回信写了两字:“放屁。”
老苏气得半死,立马过江找佛印理论。
佛印说了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老苏马上就懂了,乐得哈哈大笑:
“我的修行还真是如放屁啊!”
因为怀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性情。
老苏有位画家朋友叫文与可,
特别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
一次,老苏写信威胁文与可说:
“你不给我画竹的话,我就到处去乱画,并在画上写上你的名字。”
文与可也极好玩,他给老苏写信说:
“我给很多人说了,你画竹很厉害,但要想得你的画,得用做袜子的布料来换。”
两人经常互开玩笑,不亦乐乎。
后文与可去世,他大哭了五天。
差点把一双眼睛都哭瞎了。
因为怀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深情。
因为宽恕、率真、性情,深情,
老苏赢得了朋友遍天下。
无论被流放到哪里,都有许多朋友来看望他。
他有一个朋友叫马梦得。
这个马梦得太喜欢老苏了。
老苏被流放后,他便辞官不做了。
老苏被贬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这一跟就是二十年。
老苏还有一位朋友叫巢谷。
老苏入朝当官风光时,他从不想见面沾光。
老苏被贬黄州后,他却飘然而至,
全心全意地来做东坡孩子的私塾老师。
无论被流放到哪里,老苏都这样被朋友们宠爱着。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很多人都想问老苏知交遍天下的秘诀。
其实就是那七个字:知世故而不世故。
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之心不可丢。
09
老苏被贬黄州时,写过一篇《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篇《猪肉颂》,其实就是“东坡肉”的烹饪方法。
北宋时,达官贵人一般只吃羊肉不吃猪肉。
老苏被贬黄州,囊中羞涩,买不起羊肉。
他这个好吃狗,哪能天天吃素啊!
于是就打起了贱如泥的猪肉的主意。
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明了“东坡肉”:
“慢著火,少著水,火侯足时它自美。”
这句话后来也成了做红烧肉的最高理论指导。
老苏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实验家。
他一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60多道著名菜肴。
这也是他的生活哲学:审美地生活。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活得美,活得有意思。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这就是苏东坡的生活哲学。
▲苏轼酿蜜酒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酿酒师。
每每流放某地,他便就地取材。
自酿美酒,款待朋友。
流放密州时,他用土米酿酒。
流放黄州时,他用黄豆酿酒。
…………
他一生中酿过米酒、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门冬酒、万家春酒、罗浮春酒、酴醿酒等多种酒品。
还撰写了《东坡酒经》一文。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宋朝酒品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因为酒,他留下了无数诗篇。
比如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茶艺师。
老苏有句名言:“从来佳茗似佳人。”
好茶似佳人,所以必须认真对待。
他专注烹茶,留下了许多茶道圣经,
比如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他与名相司马光的“墨茶之辩”,
更是被誉为茶道中的“千古真经”。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旅游家。
老苏被贬黄州,穷得吃不起饭了。
但依然穷中作乐,四处寻山玩水。
那天晚上,月光皎洁,
他约了几个朋友就去游览赤壁。
泛舟江上,想起赤壁之战场景,
便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还有那篇宋词中的千古绝唱《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还是北宋最有名的段子手、瑜伽修行者……
他拥有的头衔实在是太多了。
他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这句话也是像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
审美的人生不容将就,即便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也要尽可能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活出人的样子。
世俗越粗糙,越需要审美地生活——这就是苏东坡的生活哲学。
10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
“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
制造快乐的能力来自于三个方面:
● 放下过去的能力。
● 面对现实的能力。
● 享受当下的能力。
而在这三方面,苏东坡都是绝顶高手。
所以苏东坡成了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
他是一位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伟大生活家。
苏东坡之于我们的意义,
是他对生命经验深度和广度的开拓,
是他对日常生活永不衰减的热情和想象力。
学习他的生命哲学,可得“清欢”。
学习他的艺术哲学,可得“境界”。
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可得“欣然”。
学习他的处世哲学,可得“逗逼”。
学习他的交往哲学,可得“天真”。
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趣味”。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