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博物馆南9展厅刚开了一个展览《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昨天中午借休息的机会过去看了一眼,作品并不多,只有五十余件(套)肖像画及辅助展品。还分了“帝王·皇族”“雅集·行乐”“名臣·名士·闺秀”“学者像传”4个部分。但无论是明代作品,还清代画像;无论是帝王、名臣,还是学者、名士、闺秀,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从不同方面展现了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值得一看,不虚此行。
在这些作品中,最吸引我,也是观众最多的当数朱元璋的两张画像。我想它们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围观和热议,是因为它们的巨大反差。
左侧的《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是朱元璋正形像中较为标准的画像,为其壮年形象。画中朱玉璋正襟危坐,气宇轩昂,满脸仁慈,一副帝王之相,通过图右下侧的印章“俞明恭摹”,我们可知这是晚清民国时期画家俞明临摹的一幅作品,此图的原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门之隔,右侧这幅《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不仅与正形像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甚至可以说有点吓人。朱元璋的脸颊拉长到严重变形,下巴向前凸出,脸上不同程度地布满黑痣。身形佝偻,两只手抄在袖中,两只脚也不稳重,斜搭在脚踏上,神态也不威严,如果不是这身衣服和画名,您说是一个村口老农,只怕也无人会反对。此图无款,但从画风看,为明代作品。
就算是现在化妆术可以把一个人的形象完全改变,但也绝不会到这个程度,这完全就是两个人。如果按照“年代越接近,真实性越可靠”的考古原则来定的话,右侧这幅应该更接近朱元璋的本来面貌,也符合民间流传朱元璋“凤眸龙头,黑痣盈面”的说法。
那朱元璋究竟长什么样子呢?
中国绘画最初是从人像开始的,为帝王画像是重要的一项,帝王们也都非常自信,阎立本留下了《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中的唐太宗李世民形象;郎世宁也为清代很多帝王留下来画像。朱元璋没有留下标准像,这可能与他对自己长像没信心有很大关系。
建文帝是朱元璋定的接班人,他登基后干的事除了削藩外,还有一件就是修《太祖实录》。您想吧,他爷爷都把皇位隔过那么多叔叔传给他了,他能不感恩戴德吗?虽说他没修完就让叔叔朱棣给赶下了台,至今下落不明。接替他的朱棣对待自己的老爸虽有气,但按照儒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加之他要为天下人作榜样,因此对朱元璋自然也是要美化美化再美化,赞美赞美再赞美。但在《卷一》中对朱元璋的长相也只含糊说了一句:“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这说得也太含蕴了吧,一点形容美男子的词都没有,看来朱元璋的儿子和孙子也认为他的长相实在是没有可夸之处。
朱棣亲自为父皇朱元璋撰写了《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其中对朱元璋的长相是这样写的:“龙髯长侑,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朱棣肯定是见过父亲的,当时也有不少旧臣在,朱棣用“威仪如神”这样虚无缥缈的词,吹嘘一下他爸大家不敢说什么,但具体到“长须”“奇骨”也应该是实情,不能公然欺骗大家。
清代官修《明史·太祖本纪》说:“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
北京市老副市长,历史学家吴晗写的《朱元璋传》中,对朱元璋的长相作了进一步发挥:所谓“姿貌雄杰”是乃躯干魁伟,方面黑黑,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多,高颧骨,大鼻子,大耳朵;所谓“奇骨贯顶”是指脑盖上高高隆起一块怪骨,宛如一座小山丘,加上粗黑的眉毛,大而发亮的眼睛,倒着实透着几分威严与沉着。
文献就说这么多。
在清人胡敬(1769—1845)的《南薰殿图像考》中,记载的朱元璋画像就有十二帧之多。在存世的朱元璋画像中,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有十数件,而民间所藏者,也不在少数。同一个人的画像,特别是帝王的画像,竟有着如此天壤之别,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极为罕见的。
朱元璋究竟长得像第一张也好,像第二张也罢,都和他本人一样,成为了历史,大家尽可按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和想象,就像对待他的功过一样。
不必太纠结,高兴就好,您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