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截图缀言||七十老翁何所求

截图缀言||七十老翁何所求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19:10 被阅读35次

文/书山花开

王维《夷门歌》“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写隐者义士侯嬴献策救赵后,慷慨捐躯。

在《万历十五年》中,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杀,也说了这样的话:

《万历十五年》,p204

吴宓,1894生,1967年其为73岁。《吴宓日记续编》(第8册),为了防止吴宓自杀,以“归罪家人”进行威胁,并勒令写下字据保证。所以,吴宓就不能像李贽那样从容就死,慷慨地说“七十老翁何所求”。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14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8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17

写交代材料、受训,守粪池、搞清卫等,成其日课。扫地,本是小事,但对一个体弱的七十多岁老人而言,也非易事。扫地多,难免磨破指皮,伤口流血,触物皆痛,但又不能不继续执帚扫地,所以必为“惟忧现今”的忧惧之事。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20

这段日记,如果看成是小说,别有一种趣味。看其以简洁的文言叙述事情,似乎一件很神圣的事件,隆重交代,又用“戒备”“防守”“接续驻守”“注视”等带有军事术语色彩的词汇,显得严肃而重大。结尾“亦无异事出现云”,可以看出作为驻守看视者的心,由长久的紧张惶惧,而到最后的职守已了、警报解除、终于无事的释然宽然。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22

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其实饥饿也是这样的,所以陶渊明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这则日记很有意思,“疑是早餐时”,赶着去食堂打饭,结果吃了个闭门羹,知是错了,还早着呢!谁知,途中遇到另一个像他这样的“疑是早餐时”者,相携同往,叩窗,才知“米尚未下锅也”。怀惭而归,耿耿不寐,大有陶渊明“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之状。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23

这则日记,以旁观者写所见所闻,写出彼时对待所谓的“保皇分子”的态度与言行。声色俱厉,骂以“他骂的”,并批颊有声,又肆无忌惮,广播言“若迟到,格杀勿论”云,较封建时代的皇帝更具“生杀予夺”的权力,营造出一种恐怖氛围,使具有同样遭遇的作者竭力躲避,并“为之胆战心惊”矣。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25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26

如果上一则多“闻”而隐约得之,而这则日记,对同类人的“惩罚”则历历可见。 叱骂、打脸、击头,罚跪阶前且“拱举双手”,当众施暴,肆无忌惮。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31

斗争大会时,亲身感受,且频被“侮弄”,而施暴者,居然还是一些“儿童”。刚开始时(见《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8),看到一些串连的孩子,他不明白这样“幼稚之人物”有什么用呢?想必至此必有感悟。见下面的图片: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8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38

吴宓觉得自己死得太迟了,这一年(1967年)过得最为“悲凄”,只希望能够“速死”。当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用生命书写的“日记”被交之后,则“我的生命,我的感情,我的灵魂,都已消灭了”,现在活着也是“破机器”,若行尸走肉,“忍受着寒冷与劳苦,接受着谴责与惩罚”,“有愧而无益也”。读后,令人凄然。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60

以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不曾有深刻的体会,现在看到这段日记时,才想起杜甫的遭遇,那种莫可名状的无奈与痛苦,可以想见矣!杜甫只能“自叹息”,吴宓因为上面有命对待儿童的侮辱,只能忍受不能还击,所以即便“愤甚”,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69

尽管身心疲惫,备受劳动和侮辱的折磨,生意阑珊,犹不忘记录桃李盛开,春色正浓,是文人的积习,还是因为“八三一”的倒台而给作者带来一丝新的希望呢?于是不免关注桃李,寄托心声。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75

黛玉焚稿等情节,或谓乃高鹗续作,未若曹雪芹之才而“续貂”,而吴宓“叹观止”,实在是读书中照见了“我”之处境,因此感觉到其“极惨”而“不忍重读”。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105

《红岩》作者的遭遇,是一典型的“文字狱”,日记作者置身危地犹不忘秉笔直书,道其“诚冤矣”,“直在其中矣”,实在难能可贵。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137

以为是古砚,面告原主取去,而实是麻将牌之“破四旧”查抄物,或大责其犯政治上甚大错误,或既往不咎“勿宣于外”,或谓“此事极小”“应勿忧惧”,同是一事而因立场不同、关系有别而具不同的态度或做法,跃然纸上,而处多事之秋,作者则笔之于书,毫无隐讳,亦可见其天真与实在也。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147

“八三一”倒而复起,两派斗争激烈,趋于白热化与公开化。像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顾家连着外面朝局那样,小组的一室与外面的大气候,密切相连,“心跳,欲呕,且若晕眩”的生理反应,或也即是心理感受的表征。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149

叙写两派斗争之场面,气势恢宏。欲用救火车重演“水淹七军”之故事,而终于失败,车为所砸毁,门也坏颓,结局可知。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231

“汝之钱太多,应即打死汝”,一坏鸡蛋之微,出口动辄打杀,而理由尤其可笑,作者不禁感叹若此辈操生杀权“则我辈危矣”,殷鉴在前,惕然有思。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235

因以鸡蛋喂鸡为浪费,少年曰“打死汝”,而“往取开水”,约十二三岁少女也说“打死你”,难道“打死你”是问候语,或竟成口头禅,“人心惟危”的老话,来概括世道人心,也许很合适。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287

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平日恒共嬉戏,相亲而无仇怨”,因玩枪,一个把另一个打死了。所以那些把“打死你”挂在口的孩子,有意无意间,真的把对方“打死”了,也不算稀奇。这从一个侧面,写出那个时代里人们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孩子的“问题”,更为突出。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313

吴宓成为主要批判对象的理由是,牺牲他一个幸福许多位。说尽管“事实错误”,但只有他好好改造就行,这些劝勉并斥责吴宓的人,抱着免祸的心理,看上去言之凿凿,其实很是“狡猾”。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325

一旦被评为批判对象,且属于“敌我矛盾”,吴宓最可忧惧的是会不会受到暴力伤害。诸人纷纷出主意,如何不被人想起,如何在受斗争中恭顺以不激起众怒。看上去,这都是好心,但无一不增加吴宓的忧惧。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333

“本无罪”而不得不做“典型”,实在是有意思的一种思维和理由。吴宓的应对之道,也结合着众人所提的建议,“储蓄钱财”是因为被批判后,势必降级,工资等大为减少,生活费总是不能少的。一方也许是磨刀霍霍,另一面则开始准备被批斗,迎头而“战”,面上妥协,迎合大局的需要,“精神不屈”,不可辱没斯文。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358

代表领导“盖棺定论”式的发言,将原先诸人所言如何应对的种种措施,归于无效,越是想韬光养晦,不为人知,以避其锋芒,越是“脱离群众”“自以为是”,“顽固、倨傲、孤独”之人,“何以得生”呢?“生”的问题,确确实实地摆在吴宓的眼前,“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番言论,或终将带来惨烈的批斗。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481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481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1968年六月十八日日记),p482

详叙过程,记录所遭遇到的带有示众色彩的责打、辱骂及公布罪状等细节,尤其强调“自1904年冬夜,为祖母痛打一次之后,一生未受鞭笞如今日者矣”,最为屈辱,哀哀无告。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1968年六月二十一日日记),p486

三天后“陪斗”。“红卫兵一群,从后猛挟、拉、掀、推,且以拳及鞭打击宓一再倒地爬起。彼等夺宓手中草帽掷远处;其他人之草帽一二,亦皆践踏破毁”,是具体情形,打击手段多样,但较上一次为轻。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1968年六月二十一日日记),p487

散会时的场景。“红卫兵多人,立即挟、拉、推、排宓踉跄出会堂,下阶,跌倒在马路上之雨水潦中”红卫兵大怒,骤以皮鞭猛击宓背多次,皆中右背与右肩”,“宓急逃,彼追及,最后在宓右股之外侧,用力着一鞭,乃退止宓痛极,凄然急行”“惊魂甫定,视表则正11:30a.m.耳!”施暴者悍然不顾,无复人性,“戴罪”的老人惶惧慌乱,痛苦无奈,像电视剧一般,历历可见。

尤其可笑的,像黑色幽默那样,事后吴宓知道这次批斗大会他“本不需参加到会”,就稀里糊涂地去了,结果被打。下面的图片有交代: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489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507

根编辑者说明“1968年7月以后,作者以西师春雷战斗队所派的专政管理员随时检查其日记,每日所记遂止于当日之经历,而不涉及个人思想感情;有些事则另书于零星纸片,置于别处。今即按纸片所书时间编入是日日记,而以不同字体加以区别”(1968年七月八日日记后的注释)。该则日记就写出了检查者对吴宓日记内容的不满。按照对方的认知,吴宓所写日记内容应该呈现如何改造自我并由此得以“新生”的经过,谁知他所写竟然是“种种琐事”。“何为者?”此一问最引人深思。吴宓以生命写日记,难道是为了向当权者献媚而获得庇佑吗?但可以想见的事情是,他此后所写的日记,就有了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是他不得不考虑他所写的内容首先需要“检查”通过,至于如何才能躲过检查者的耳目,像司马迁写的《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样,侥幸使其“垂于后世”,则应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

《吴宓日记续编》第八册,p508

对他进行思想管制和思想改造,所以连他写的日记也需要提交“随时查阅”,于是吴宓就开辟专栏,简记数条,“以供谢君之所需求而已”。仗着强权欺压的,内心胆怯,怕人记录,流传于后,所以必须“随时查阅”,而“我有我法”,你所想要看到的,全部写给你——“以供谢君之所需求而已”。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诗集》,p512

1968年,对吴宓而言,痛苦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浩劫十年”“惨受无情打击”,至于虽“耄”而“盲、跛”,乃至最后“含冤去世”。如果说侯嬴慷慨自刎为的是坚守义气,李贽的自杀是为坚持学说,那么,吴宓忍着不死(自然也不敢自杀),宁愿备受折磨,也不放弃写日记,为的又是什么呢?读其留下的煌煌10册《吴宓日记续编》(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后,想必就能找到答案。

相关文章

  • 截图缀言||七十老翁何所求

    文/书山花开 王维《夷门歌》“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写隐者义士侯嬴献策救赵后,慷慨捐躯。 在《万历十五...

  • 七十老翁何所求——李贽

    (图片是我手机阅读《万历十五年》 的截图) 这个不幸的评价我不是很赞同。 如果将李贽的一生划为两部分,...

  • 寂寞总是无人懂,七十老翁何所求

    01 1602年,李贽入狱。 一日,李贽要求使者为他剃头,但在侍者离开的间隙,他却用那把剃刀自刎。 侍者看到他鲜血...

  • 从肉食者到吃斋礼佛

    文/李靖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转眼,此生已渡50载春秋。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老翁何所求,生命...

  • 截图缀言||王维《息夫人》

    文/书山花开 ❂原诗 王维《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翻译 【邓安生等《王维...

  • 何所求 何所求

    人在大暑时节不知寒 心已飘雪纷飞不知惆 白昼伴晚行人匆匆走 带走日日夜夜相思愁 你说我这一生何所求 你说我这一世何...

  • 截图缀言||王维《菩提寺禁》

    文/书山花开 ❂原诗 王维《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

  • 截图缀言||欧阳修《猛虎》

    文/书山花开 ❂原诗 欧阳修《猛虎》 猛虎白日行,心闲貌扬扬。当路择人肉,罴猪不形相。 头重尾不掉,百兽自然降。暗...

  • 月夜

    君言少不愁,我料尔无忧。 万里难同月,孰知何所求。

  • 言寓

    自古逢秋悲寂寥 谁人不知 谁人不晓 我言秋日胜春朝 何欲所思 何欲所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截图缀言||七十老翁何所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yt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