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602年,李贽入狱。
一日,李贽要求使者为他剃头,但在侍者离开的间隙,他却用那把剃刀自刎。
侍者看到他鲜血淋漓,还和李贽做了一次简单的对话,当时李贽已不能出声,他用手指在侍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为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自刎实在是一种极不利索的死法,类似如今的割腕。
李贽在血污和疼痛里挣扎两天才凄凉死去,一生的桀骜不羁、追寻求索、猖狂放肆、理想抱负,随着他的《藏书》、《焚书》尽成流水,化作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名字。
02
最近总是不由自主想起李贽最后的凄凉光景,反复咀嚼着那句“七十老翁何所求”,满心悲凉。
铺天盖地的黑,看不到一丝光亮彻骨的绝望;一望无际的白,茫然无措垂头认命的无奈。
那样清高自负,自诩著就“万世治平之书”的他,终究走到这一步。
英雄总是不许人间见白头,七十老翁,能有何求。
距离七十尚远,也不曾面对死亡,可竟然,也会有那样的感叹,我如今,所求为何?
03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今所存在的一切是为了什么,像个疯子一样不停地叩问自己,当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走的路到底是为了什么?
到底是怎么走到现今,日复一日压抑的艰难的看不到变化的生活?
我想要什么?我又在舍弃什么?
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又到底什么能让自己满足?
想到这些,都要陷入无尽的自怨自艾,近乎崩溃,到最后,只能叹一句:何所求,也无从求。
古人七十方能说万念俱灰,老翁何所求,我不过这个年纪,却从那沧桑里寻求共鸣,想想也是凄凉。
04
有人说,如果现在觉得艰难,那是因为你在走上坡路。
可以呵呵麽。
当年说走就走,夜访泰山,下山的路途可比上山艰难多了,那份痛苦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还有沦陷沼泽,等到发觉艰难时大概也已经距离死亡不远了吧。
网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治愈系,治愈系语录,治愈系漫画,治愈系电影...
是不是速度太快,心在风里呼啸太久,伤痕累累,依靠点治愈系方能存活?表面光鲜如旧,内里的压抑腐坏却又何解?
“如入火聚,得清凉门”,如今只能依靠这句支撑起所走的路了。
既然环境如此,只能强大内心,从内里慢慢愈合,才算真正治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