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史
读史记·彭衙之战

读史记·彭衙之战

作者: 然去乎 | 来源:发表于2020-12-01 23:59 被阅读0次

    彭衙之战,太史公写得非常简短,仅仅24个字就交代完了。这场战争,给秦国带来了更大的耻辱。本来要讨伐晋国,一血前耻,报殽山之仇,但是没想到还没有走出国门,就在彭衙这个地方,遭遇到主动出击的晋国军队,而且还败了。

    看这段时,有书友在电子书里留言说秦国这是旧恨未雪,又添新仇。如果把秦晋比作两个人的话,他总结得不错。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上来讲,这是秦国与晋国之间的争霸战,一个要东进成就霸业,一个拼死阻拦,捍卫自己的霸主地位。所以,不管谁败了,都会卷土重来,继续战斗下去的。对秦而言,可说是屡败屡战了。

    这里有个用词上的插曲,不妨先说明一下,以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前次分析过,太史公在这次战斗前用了“于是”这个词,当时有点不理解。楚国太子弑父和秦国出兵伐晋之间有什么因果或条件呢?

    可惜手头没有古汉语字典,只好求教百度,结果还真解决了这个问题。百度有人分享了“于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这个时候莫名有一种要讲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的感觉。算了不管了,先来解决问题。

    这位老兄总结说,文言文中的“于是”,从结构上看,是介词“于”加上代词“是”的介宾词组。具体翻译,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应用。它可以表示时间,可翻译为“在这时”。它表示处所,可译为“在这里”。它还可以表示条件、原因等。有时,也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来译,但实际上乃是介宾词组的虚化,内里仍然有表时间、处所、条件、原因之意。

    岳麓书社的白话版史记把它翻译为在这时候,觉得翻译得挺好。这个白话版把整段话翻译为“穆公在这时候又派孟明视等人率军攻打晋国,在彭衙地区交战。秦国军队没有取得胜利,退兵回国。”

    我看到这里,又觉得“回国”翻译得有问题。

    百度百科讲,彭衙邑为春秋时期的秦地,在今天的陕西白水县。《左传》卷六也有“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这里解释彭衙为秦国地名,在今陕西白水县彭衙堡。

    所以个人认为,既然在秦国境内打仗,还败了,那还回哪门子的国,晋国军队回国还差不多,秦军回师才对呀。

    所以两厢一结合,太史公这24个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秦穆公在这时候又派孟明视讨伐晋国,两军战于彭衙,秦败回师。

    解决了翻译问题,继续看彭衙之战。

    战争的细节,史记没有交代。我又跑到左传里八卦了一下,觉得这场战斗还是蛮有戏剧性的。原来,两军列阵后,晋国一方不被看好的车右将军狼曋率部下二百余人抢先攻入秦军大营,导致秦军阵脚大乱,于是晋国军队趁机发动正面进攻,迅速击溃秦军。而狼曋也因深陷秦军的重重包围,最后战死沙场。

    彭衙一战,晋国不仅基本上遏制了秦国向东扩张的势头,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秦国,则被晋国死死卡住了东进的门户。至此,秦穆公才把开疆扩土的眼光放到了西部,他采纳百里奚和蹇叔的建议,伐戎开地,才有了日后称霸西戎的辉煌,更为秦国日后称霸中原,建立大秦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时好奇,我用“彭衙”做关键字在史记里搜索,竟然只在秦本纪里有记录。而晋世家对此役只字未提。反而有一段这样描述,说是“后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晋,报殽之败,取晋汪以归。”

    晋世家何以对自己的胜利如此低调,反而是秦本纪里更愿意直面自己的败绩?这些文字的背后又会不会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竟然一时好奇,非常想要继续八卦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彭衙之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ae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