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通鉴读史古代文化
历史不容误读之011 兔死狗烹——军事奇才韩信的“谋反”之路

历史不容误读之011 兔死狗烹——军事奇才韩信的“谋反”之路

作者: 7baa18564b49 | 来源:发表于2017-05-24 18:15 被阅读0次

    说道淮阴侯韩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曾帮助高祖刘邦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军事奇才。后人评价“言兵莫过于孙武,带兵莫过于韩信”,就是在当时的西汉初年,世人也早赞其为“国士无双”,“过高无二,略无出世”。韩信也保留着当时的两项世界纪录:第一,他是西汉开国的第一功臣;第二,他是西汉开国后被杀的第一个功臣。看到这两项纪录真叫我们心里不是滋味儿,而且韩信的死事多蹊跷,他所谓的谋反真叫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韩信(公元前230—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出生贫穷品行也不是特别好,不能被推选为小吏,而且也没有做生意经商的头脑,没钱生活啊,只能到处蹭吃蹭喝,他一开始一直赖在一个南昌亭长家里不走,后来那亭长的老婆发话了,老婆的话是不能不听的,不听是要吃口头的,没办法亭长只能将其扫地出门。

    富贵之人总有上天眷恋,韩信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洗絮的漂母,为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以一饭之恩。韩信当时就承诺,如果他日自己飞黄腾达,一定以千金报之。韩信整天无所事事,成天在大街上瞎晃悠,街上有个少年屠夫就取笑韩信,说您们看看他,人长得倒是高大,又喜好带刀剑,其实根本就是个胆小鬼。其实那时候佩戴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说明韩信是“士”。古代贵族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前三个都有自己的封邑、领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拥有大小不同的不动产,而莫等贵族“士”是没有这些的,所以后来说“士、农、工、商”,“士”又成为平民中的最高等,因为其实“士”与平民毫无区别,甚至像我们的韩信过的日子比平民还不如,他们多的只是一个没有实际用处的贵族头衔罢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信虽然已经沦为一个非常破落的社会底层人员,但是他心中自己是贵族的傲气没有丧失,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配得上自己与生俱来的这个身份,配得上自己腰间的那柄长剑。所以面对那个小屠夫随即又来的侮辱,要么用手中的剑将其刺死,要么从他的胯下钻过去时,韩信仔细打量了那人一番,心中默想: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现在自己还留着一口气,将来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今天如果负气将那人刺死,徒一时之快,将受一世之罪,再无翻盘的可能。结果韩信毫不犹豫的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引得满大街的人哄堂大笑,那些鄙陋的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适时中原大地狼烟四起,各路抗秦大军纷纷起义。当时项梁的军队正渡过淮水向西作战,韩信由此加入项梁的起义军,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又改归了项羽,项羽让韩信做了郎中,就相当于警卫员,韩信几次向项羽出谋划策提建议,项羽都不用。再后来韩信又改归了汉王刘邦,刘邦让其做了“连敖”,就是管接待的小官。一次因为犯了事儿,连坐杀头,在韩信前面已经斩首了是十三个人,轮到韩信了,韩信仰天长叹,正好看到夏侯婴(刘邦的御用车夫司机),就说,“汉王想要夺得天下么?那怎么就斩杀壮士呢?!”夏侯婴就免了罪,与韩信交谈,觉得此人器宇轩昂、谈吐不凡,十分欣赏,将其推荐给刘邦,刘邦遂拜韩信为治栗都尉,刘邦还没感受到韩信的小宇宙。

    后来韩信也常与萧何对话,萧何也是欣赏之极,当时刘邦手下许多士兵都逃跑,韩信心思这里也没人重用自己,也随大流一并跟着跑了。萧何听说后,二话不说,将其追回,这就是京剧舞台上著名的桥段《萧何月下追韩信》。将韩信追回后,萧何又给刘邦做思想工作,认为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刘邦想要一统天下,那此人必能助一臂之力,但是现在就算要韩信做将军,人家也未必肯接受。刘邦什么人,会不懂萧何的言下之意,既然不同意做将军,那就做大将军!于是刘邦选定良辰吉日,自己沐浴更衣,焚香斋戒,登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

    礼毕,刘邦对韩信说,“萧何多次在我面前说到你,那么你有什么计策要教给我的啊?”韩信先谦虚了一番,然后完成了一段堪称完美的回答,首先他陈述了三点,第一,此刻最大的敌人是项羽;第二,论勇敢、强悍、兵力、仁义等总体实力我们也不如项王;第三,项羽是可以打败的。接着韩信用自己曾经在项羽手下当差的亲身经历和现在项羽的所作所为来用力的论证了自己的结论,其中韩信概括项羽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个人觉得是非常准确的,笔者自认为项羽最后的悲剧也正是由于这八个字。刘邦听罢,大喜过望,觉得相见恨晚,立刻采纳韩信的建议,部署兵力。

    就这样韩信正式步入汉王阵营,先帮助汉王暗度陈仓,攻下魏国,河南王、韩王、殷王相继投降。但是后来刘邦联合齐王、赵王攻打楚国,打到彭城,兵败。韩信收拾溃散的人马与刘邦相应与荥阳,得知刘邦兵败,各诸侯国相继叛变,与项羽交好。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带领人马一个个去收拾一下,韩信也不负众望,先后攻下魏国、代国。后来又和张耳出兵伐赵,赵国大将陈馀是个书呆子,没有听从手下著名军事专家李左车焚其粮草、断其后路的建议,结果韩信在井陉口大败赵军,陈馀被杀,活捉赵王赵歇,这一战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背水一战”。

    攻下赵国,韩信没有杀掉李左车,礼贤下士,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攻下燕国、齐国。李左车给出自己的建议,通过恐吓威胁的方式,先给燕国修书一封,燕国弱小,现在韩信的士兵又在势头上,必定开城投降,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齐国,兵不血刃,两下两国。韩信非常欣赏,决定就用此计。但是刘邦哪里知道,他假扮使者趁韩信张耳睡觉之时夺走韩信的帅印,重新分配兵马,并命令韩信即刻启程,攻下齐国。

    等到韩信的军队还没开到平原津,就传来消息,汉王的谋士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了。韩信这下尴尬了,想要退走,范阳辩士蒯通对韩信说,“汉王只是下诏叫你去攻打齐国,又没有下诏让你停下脚步,为什么要停下来!况且郦食其一个书生就凭借一根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将军您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才攻下五十多座城池,难道您的功劳还比不上一位书生么?”韩信认为有理,于是继续出兵齐国,齐王正和郦食其在那喝酒呢,听说韩信来了,认为是郦食其耍诈出卖他,要将其投入油锅烹了,郦食其逃到楚国。当时韩信已打到齐国国都临淄,楚王派大将龙且和齐王田广联兵对付韩信,韩信又一次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终于在汉四年平定整个齐国。

    在韩信平定了齐国之后,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这是这一封信,是他两君臣反目的开始,为后来韩信的悲剧埋下伏笔。信上说,“这齐国之人,反复无常,且齐国南边与楚国相接壤,如果不派一个人做代理齐王,恐怕将来会有生变,末将愿意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围困在荥阳,日子难过,看到这样的一封敲诈勒索信送来,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勃然大怒,“巴嘎雅鹿,混蛋,我正被困在这里等死,我还等着你们一个个来救驾呢。你到好,竟然来问我要当齐王来了!”接下来有意思了,旁边张良和陈平两个人使劲儿的用脚踢刘邦,附在其耳边说道,“现在我们处于劣势,你能阻挡他韩信称王么!倒不如卖他个顺水人情,不然恐怕生变。”刘邦也真不愧为一代英主,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之强,随即有说,“混蛋,真他妈是孬种,男子汉大丈夫,要当齐王就当名正言顺的真齐王,还什么代理齐王!张良,你就代我齐国走一趟,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这步棋下的真是太臭了!讨赏也得看场面,当时刘邦正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你在这时候写信去提出这些要求,刘邦肯定会认为这小子是趁机要狠狠的敲老子一笔竹杠啊。刘邦表面上没什么,心里肯定已经将其拉入自己的黑名单,韩信这小子功劳太大,现在都能如此,那将来还了得!现在还是用你的时候,等到那天项羽被干掉,哼!你的死期也不远啦!

    等韩信杀了龙且,项羽害怕了,派了一个辩士叫武涉来找韩信,武涉对他说,“想当初天下被秦国的暴政害苦了,所以各路诸侯纷纷起兵,按现在的形势来看,汉王是不甘心做一个诸侯王的,他的野心是想要整个天下的,现在齐王你功劳如此之大,你认为将来汉王能容的下你?你自认为和汉王的关系如此的铁,但其实我告诉你,汉王现在还不杀你是因为有我们楚王在呢,现在天下的局势都在你的手中,你帮汉王则汉王胜,你帮楚王则楚王胜,如果哪天楚王被消灭了,那么下一个就轮到你了。你不如和我们楚王相约,自立为王,你看如何?”韩信说了一番非常感动的话,“从前我也曾在项王手下当过差,但是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才背项王而跟汉王,汉王对我如何,封我做三军总司令,让我带兵百万,把自己的食物分与我同享,把自己的衣服分与我同穿(推食食我,解衣衣我),这样的恩情我怎么能忘记呢,即使死我也不会背叛汉王的。”就把武涉给打发了,后来韩信自己身边的谋士蒯通也劝过同样的话,而且不止一次,三次,蒯通说,“如今天下的局势都在于你,就看你如何选择了,你觉得不能忘记汉王对你的知遇之恩,认为你和汉王的关系很铁,但是再铁铁的过勾践和范蠡文种么,他们为越国立下什么样的功劳,到头来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如今你“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国,楚国人不相信,归汉王,他身边的人惊恐,还不如自立为王,三分天下有其一,退可安身保命,进可一图天下,何乐而不为?听说猛虎犹犹豫豫,还不如蜜蜂的临阵一刺,要记住如果上天赐予的不争取,那是会反受处罚的,如果时机到了却不行动,那是会反受其祸害的(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足下能好好考虑。”

    韩信也对蒯通说了和武涉一样的话,“汉王如此厚待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怎么能为了利益将恩德忘记呢!”

    从上述对话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对刘邦的知遇之恩看的是非常重的,或许有人会猜疑这里是否有作秀的成分,面对楚王项羽派来的武涉韩信还可能会有些许夸大,但是面对自己的智囊蒯通应该说他没有必要这么做,两人都知根知底,蒯通又是韩信的手下,不是外人。由此可见,在韩信最容易说句不好听的最应该造反的时候他顾念刘邦对他的恩德而选择成就刘邦,到后来在刘邦称帝之后,韩信已经没有那个条件和形势了,怎么还会选择造反呢?!

    等到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在垓下用“四面楚歌”之计逼项羽在乌江自刎,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汉高祖。刘邦一继位,韩信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可能刘邦永远不会忘记在其最困难时期韩信对他火上浇油的那一幕,此仇不报非君子。韩信齐王你不要做了,做楚王吧,荆楚之地是你的故乡,也算让你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但是要知道,这个楚王是没有兵权的,有荣耀无实权。

    韩信倒也乐得舒坦,回到楚国,韩信先找到当年那个漂母实现其当初的诺言,赠以千金。再找到当初的那个南昌亭长,赠以百钱。再找到当时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少年,让他做楚国的公安部长,日子过的逍遥快活。

    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就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找陈平商量,商量下来刘邦决定到南方出巡,实则暗地里要活捉韩信。消息传到韩信那里,韩信莫名其妙的慌了,要说他那是没有造反,那他慌什么,不得而知。韩信不知道要不要去边境接驾,不去恐怕刘邦怪罪,去了怕是回不来了。手下就有人给他出主意,一个地地道道的馊主意,说“皇上现在最痛恨的就是在你这里的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要是您带着他的头颅去接驾,皇上定然不会责怪你。”韩信居然同意了,去找钟离昧,钟离昧对他说,“皇上之所以没有来攻打楚国,就是因为我在你这个地方,一旦他来攻打,我肯定会帮你带兵出征的,现在你把我杀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了!你真不是个厚道的人!”说完自杀。等韩信拿着钟离眜的人头到了边境线,立刻被绑了拿下,韩信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感叹道“果然像人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刘邦说,“现在有人告你谋反!还在这里唧唧哇哇,将其绑回京师,连降两级,贬为淮阴侯。

    以上有两个地方非常奇怪,一个是到底是谁告的韩信谋反,史书上没有记载,我想这里肯定是有人猜透了刘邦的心思,也可能就是刘邦暗地里安排的,因为前面说过刘邦早就想整韩信了,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人都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更何况刘邦自己兜承认自己带兵根本就不如韩信。第二个,既然韩信自己没有谋反,那么他听到刘邦来楚国他慌什么,这点很奇怪,我们不好猜测,韩信自己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功劳已经成为自己绑在自己身上的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的只是时间问题。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刘邦不准他到自己的封地去,只能在京师待着。于是韩信长期带薪请病假不上朝,还羞于和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同列,有次顺道经过樊哙家门口,就进去坐坐,樊哙跪拜相迎,韩信出门后却自嘲现在怎么和樊哙这种人为伍了!这里笔者要多插一句,樊哙怎么了,要不是樊哙在鸿门宴上救走刘邦,现在还哪有你韩信什么事儿!再说人家樊哙可是刘邦的连襟,正宗皇亲国戚,跪拜相迎是给你面子,换成别人还不伺候呢!

    这下轮到使韩信走上所谓谋反之路的真正主人出场了——陈豨,陈豨被刘邦拜为巨鹿郡郡守,临走时来向韩信辞行,韩信摒退左右,拉着陈豨的手对他说,“我有几句真心话要讲,不知当讲不当讲。”陈豨答道,“将军请直言。”韩信说,“你现在要去的巨鹿这个地方,是军事要地,而你又是皇上非常信任的人,你到了那里,必然有人会告你谋反,告一次,皇上必定不信,两次,皇上将信将疑,三次,皇上就要来讨伐你啦。倒不如你自己早作打算,天下可图也。”陈豨知道韩信的能力,就将其话记下了。到了汉十年,陈豨果然反了,韩信称病不上朝,暗地里向陈豨通信,自己愿意在京城做内应,还与家臣商量晚上假传圣旨将大牢中的囚犯放出,趁黑混进皇宫,擒杀吕后、太子,此时刘邦已经御驾亲征,讨伐陈豨去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时韩信家里的一个人犯事了,被韩信囚禁起来准备杀头,那个人的弟弟为了救哥哥就把这秘密告诉了吕后,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萧何使了一计,找到韩信,说皇上已经将陈豨擒住,凯旋而归,现在所有大臣都去向皇上祝贺。韩信以生病为由本欲推辞,但是萧何坚持,就算有病叫人抬着也要将你抬去,韩信没办法,只好前往,来到长乐宫,还没等脚跟站稳呢,一早埋伏在两侧的士兵一拥而上,将其拿下,就地正法,并且夷三族,就是自己父亲、母亲、妻子三族的人全部杀光。一代将星就此陨落,韩信死前仰天长叹“真是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直言,事到如今竟落得如斯田地,被以女子所诈,真是天要亡我!”

    这就是韩信最后的谋反之路,笔者认为疑点重重,漏洞百出。第一,既然韩信当时和陈豨秘密谈话时已经摒退了左右,那怎么还会有人知道这件事情并告诉了吕后?第二,韩信当时在齐王任上最容易造反的时候没有造反,现在却叫人造起反来?当初的信誓旦旦怎么不见了?有人会说那是刘邦后来对他的种种不公伤了他的心,笔者认为韩信到死对刘邦那种“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感恩之心是不会变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共食、共衣是一种天大的恩情,尤其是衣服,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因为衣服代表个人的私密性,谁才能共食、共衣?手足、兄弟、同胞!第三,就算告密者只是告了韩信要假传圣旨擒杀太子、皇后这件事,那也说不通,要知道造反是要杀头的大罪啊,韩信在与家臣商量的时候自然人越少越好,怎么会有靠不住的闲杂人等,还是自己家里奴仆的弟弟?第四,韩信作为一代兵神,难道会不知道几个大牢中未经训练的囚犯能够攻入固若金汤的皇宫,擒杀身边保镖无数的皇后、太子?第五,从陈豨造反到韩信被杀之间相差四个月时间,这作何解释?难道约定一起造反,韩信等到刘邦快将陈豨收拾了,这才慢悠悠的实行他的里应外合之计?更有甚者,有人考证,其实陈豨此人一生之中根本就没有当过巨鹿郡守,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由此可见,韩信根本就不曾有造反的行为,一直以来他都是“被造反”,我们从刘邦亲征回来听闻韩信被杀时,《史记》用了五个很传神的字眼“且喜且怜之”或许知道一切。要是真的谋反,那是什么罪过!怜什么,恨、怒还差不多。

    那为什么要杀韩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功劳太大,功高震主。因为当时刘邦年岁已经不小,吕后要帮助自己或者自己的儿子将来扫清道路,这帮功臣始终是心腹大患。其实刘邦心里是不想杀韩信的,要杀第一次有人告其谋反早就可以杀掉了,他还是念旧情的,希望你能在首都安安分分终老一生就可以了,所以在听到韩信被杀时才又喜又怜。但是吕后不一样,吕后这人一向果敢刚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她如何对待戚夫人就能看出。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很好的说明,后来有人告梁王彭越谋反,刘邦念旧,将彭越贬为庶人,让他到蜀地去,路上碰到吕后,彭越就像吕后诉苦,说自己冤枉,吕后让他和自己一同回京,答应在刘邦面前帮他澄清,结果到了京师,吕后见到刘邦,却说把彭越这样的人放了简直是放虎归山,不如把他杀了放心。彭越也是活该倒霉碰上这样的事情,本以为可以就此脱罪,谁料想落得个夷其宗族的下场。

    其实从韩信被杀之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可以反证韩信谋反的虚假。在韩信之诛后,先后有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韩王韩信、燕王卢绾相继被人告谋反,这其中只有黥布是真的反了(被逼),剩下的都是“被谋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线索,因为当时韩信与彭越、黥布三人是三位一体的,是汉朝开国最大的三个功臣,功劳可以说不分上下,所以开国后也是三个最大的异姓王。而随着韩信的被杀,异姓王与刘家共分天下的局面打破了,由此才会引出后来一连串的反应,因为刘家江山当然不希望由他姓来染指,当初是没有办法,现在世道清了,你们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时候到地府去相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不容误读之011 兔死狗烹——军事奇才韩信的“谋反”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po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