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关于心性修养的收藏首页之约
一把专用工具引发的“蝴蝶效应”

一把专用工具引发的“蝴蝶效应”

作者: 欢喜慈悲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5:46 被阅读12次

    企业文化100篇—第八十五篇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字无关

    因为一项小改造,第三采油厂虎狼峁作业区柳一接转站站长谢仕才,参加作业区、采油三厂的成果发布会还拿了奖,这让憨厚的老谢很是体验了一回做当明星的感觉。

     “我只是想办法,把自己用的工具拾掇得更顺手,咋就成了创新达人?”回到岗位很久了,每次想起这事,老谢的心里还是有点意外和惊喜。

    更换盘根 谁干谁烦躁

    这事还要从谢世才的岗位说起。作为接转站站长,经常要和站里那台承担液量外输的柱塞泵打交道,紧固、更换柱塞泵盘根就成了家常便饭。但厂家配备的盘根棒短小,用不上劲还容易打滑,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打滑伤人事件,同事们深受其苦。

    世上无难事 只待有心人

    既然工具不顺手,能不能加以改进,让它用起来更顺手呢?老谢的想法得到身边同事和井区技术干部的支持,这让老谢增添了不少信心。

     因为经常维修柱塞泵,谢仕才对泵的构造很熟悉,柱塞泵拉杆箱活动空间长不过60公分,宽不到40公分,这么狭窄的空间里并排摆着三个拉杆,要想从拉杆上把盘根卸掉,无论是死活扳手、撬杠还是加力杠都显得无从下手,而厂家配套的那个专用工具(其实就是根40公分长的铁棍),不仅短小,而且因为圆形盘根盒边缘只有二个着力点,人干起活来那个急啊,真是大花篮提水---有力使不上。

    从哪里着手解决盘根盒拆装的困局呢?泵的结构是厂家设计的,改动的难度最大,也最不现实。思来想去,老谢决定从工具改造入手。毕竟,改进一个工具的难度和成本要比改变柱塞泵的结构轻松,也更现实。

    想法变行动 首次改造完成

    凭借多年和泵打交道的经验,老谢考虑用一根80公分长的铁棍,在根部焊制半块废旧的盘根环,并在盘根环内圈居中处焊制一个小螺栓,当小螺栓扣在盘根边缘的着力点上,只要轻轻在铁棍上用力就能拧动盘根压冒,顺利卸下盘根。

    思路明确,接下来就是付诸行动:井区大班胡煊赫、马宁军电焊手艺好,他们承担了工具的制作任务,按照谢仕才的思路做出来的新工具很快出炉了。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在现场试验时,大家发现新工具是便利了,可还是有不足。盘根盒上的着力点只有两个,一个点暴露在外时,用新工具在固有的空间扳动盘楹盒,另一个着力点却还没有露出来。看来,新工具用起来还要改进。

    顺藤摸瓜 第二代工具出世

     “反正工具上的盘根环是圆的,把小螺栓改到盘根环最前头,这样就能探着了!”胡煊赫的建议打破了试验受挫的压抑气氛。

     “对啊!”谢仕才拍了下自己的大腿,紧锁的眉头顿时解开了。

    几个人匆匆赶回操作间,一番敲敲打打焊花飞溅之后,第二代专用工具就问世了,现场试用,效果明显比第一代工具好许多。

    经过一段时间使用,谢世才又发现新工具钢材材质较软,用一段时间会出现弯曲、小螺栓不耐磨等问题。在井区领导支持下,他将工具材质换成高碳钢,制作工艺改为锻造加工,还把表面经过打磨处理。新工具的成本比过去增加了一百元左右,但是结构稳定、材质密度高、卡口抗磨能力强、经久耐用、不易折断等特点,这让大家都觉得多花了点钱很划算。

    后来,老谢又经过仔细琢磨,在保证盘根冒使用的前提下,在其外壁增加了四个着力点,这样新工具和新的盘根冒组合到一起,一举解决了紧盘根这一难题。

    新工具的出现减轻了大家的工作强度,修泵的时候,一个人就能搞定。以前扛撬杠、提扳手几个人围在一起挥汗如雨的场面没有了,这让老谢心里有了些欣慰。

    从一拢浅绿到满园春色

    新盘根专用工具被送到作业区参展,当作业区众多领导同事围在老谢身边听他讲解的那一刻,他的心里乐开了花,当他站上创新成果领奖台的那一刻,老谢感到倍有面子。

    谈及这次工具改造的成功,老谢很诚恳的说:“我确实动了不少心思,但是这里面离不开大伙的支持。” 老谢发明的专用工具在作业区各个站点都得到推广,他的故事通过网页、微信期刊传播出去,老谢成了作业区的名人,老谢的成功也让身边许多人明白了:“创新门槛并非高不可及,只要实用。”“创新是什么。”“创新该怎么做。”

    如今,在柳一转井区乃至虎狼峁作业区各单位,各类创新活动小组纷纷成立,配套的奖励办法及时跟进,许多干部员工自觉参与到小改小革活动中。以伴生气阶段阀、井场收油泥桶、简易电视支架为代表的一批解决员工工作生活难题的小妙招、小发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创新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石油人的思维习惯,创新成果也让石油人的工作生活更加高效便捷。

    (供稿:杨培基)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岗位工作的点滴改进。在长庆油田,我们这样定义“创新”。一件工具的诞生,说明不了什么,难得的是对岗位工作的精益求精,是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创新文化的培育也着眼于岗位工作,这是为了人人都可以创新,也为了让创新更加日常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把专用工具引发的“蝴蝶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bu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