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镇生活习俗
一、安平镇婚嫁习俗
《周易-序卦》云: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古人认为,夫妇为人伦之始。《礼记》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古人特别注重婚礼之日。安平镇位于天子脚下,礼数更为周全。旧时婚姻,由“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来决定。这两样俱全之外,还有不少讲究:
小帖:女方家长把女儿庚帖(即小帖)交媒人送到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按小帖“合八字”。八字无妨无碍,就可往下进行。若不合适,就把小帖压在灶王爷案上,三天以后退回女方。如果亲事可做,小帖留下,再把儿子庚帖送到女方。经合核无妨无碍,亲事就算订了。
现在移风易俗,程序简化,男女双方交往一段时间之后,互有好感,双方家长及至亲一起吃顿饭,把酒言欢,这门亲事就算订下来了。俗称“吃订亲饭”。
大帖:娶前,男方将整猪,整坛酒送到女方,将三个迎娶吉日送来,由女方的母亲来择其中之一。彩礼也随着到了。女方接了礼,就向男方送大帖。大帖也叫“龙凤帖”。
填箱:女子出嫁前一天称“花烛”,亲友来祝贺,要往嫁妆箱中填礼品或钱。填钱的,要分四等分,且都为偶数,分放在箱内四角,取“四平八稳,成双成对”的吉利。这叫填箱。
催妆:迎娶的前一日,男方派人抬着礼品去女方,催女方送嫁妆。礼物在提盒中,有四盘米四盘面、“一刀肉”、两块豆腐、两块炭、两棵并蒂葱。都用红线拴着或红纸盖着。米面肉象征生活富足,豆腐是“福”,炭象征日子红火。并蒂葱是血肉相联之意。
女方用这“一刀肉”给催妆人包饺子吃。由肉中剔出的骨头,用原来红纸包好,放到礼盒中,带回男方。意思是“爹骨娘肉”,并派人将嫁妆送到男方去。
演礼:新婚夫妇向前来祝贺的长辈行大礼,受礼者要掏“红包”,放在支客(主持婚事各种事务的司仪)拿的托盘里。演礼将要结束时,支客点钱,若不偶也不整,由支客负责找“财大气粗”的至亲再掏腰包,凑成偶数整数。
娶新娘的规矩:去得越早越好,由叔婶、兄嫂等人组成“娶亲”行列,随轿子或轿车去女方。支客、鼓乐为前导。
轿到新娘门前,先吹奏一番。娶亲女性亲属进入新娘的屋子,为新嫁娘整理衣服,梳理头发。然后由叔、伯至亲(或姑父、姨父)招姑娘入轿。
姑娘乍离家,一般都要哭的,哭是好兆头。不然,娘家要受穷的。
新娘怀中揣一面镜子,名为“照妖镜”,免得中途有邪魔歪道的混入轿中,去祸害新郎家。
送亲:由娘家叔婶兄嫂组成送亲行列,随轿前往男方;对男方来说,这叫新亲。新亲只准在新房中,不能让到别屋去。两头亲家在这屋相见。新亲要向婆家简单扼要介绍姑娘情况。眼拙、手笨、不懂礼等等。并请求对姑娘多担待、多指导。
拜天地:娶来新人的轿子卡在门口,由两个全合人(父母、配偶、子女双全)的妇女搀新人下轿,在轿内先用江米条抹一下新娘嘴,这是为了“嘴甜巧”,下轿第一脚要踩着卧在门坎的马鞍,双脚并立站一站,这表示“稳稳当当,平平安安”。
男支客高喊三声:“请新郎拜花堂。”
新郎缓步走到天地桌前下首位,稍站一站,开始烧香,叩头,烧天地纸。再三跪九叩,然后回入新房,新娘被随后搀向新房。当新娘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时,新郎用箭或秤钩挑下新娘盖头。
新娘进屋被按坐在盛水的木梁水桶上。这水是专人由井里提上来,不换手,不沾地,一直提到新房,等新人该坐时才落地。这叫“落地生根”。稍坐后就上炕“开脸”。上炕时,脚蹬半口袋高梁,这叫“登高升高步步高”。开脸由两个全合妇女给开。
新房的门帘是由新娘的弟弟带来,挂上后,婆家要给一个“红包”。
上拜:女支客,按长幼顺序,把长于新郎的人逐个引到新房外,为新娘引见。新娘逐个叩头,被引见的亲属要向支客端的托盘中放见面礼物,或放钱。这叫上拜。上拜将结束时,支客点钱,与昨日新郎演礼收钱的方法一样。
掐尖:上拜钱在盘子里堆放着,支客让新娘先抓一把归自己,余下的归家中办事开支。也有的家不要,全归新娘。这方法叫“掐尖”。今天“掐了尖”,以后就不“掐尖”了。
合子被:晚间由两个全合妇女到新房给铺被褥。两褥并排铺存底层,男被仰着打开,平铺两褥之上。女被面儿朝上扣着重合在男被上。这叫合子被。被褥四角钉缀着枣和栗子。褥下有花生,取的吉利是“早立子,花花搭搭生”。这被褥也是四个全合妇女给做的。
子孙饽饽:把没煮熟的饺子送入新房,叫新人吃。屋外人问:“生不生?”屋里答:“生!”此举就是取“生”儿育女的吉利。因“饺”字与“绞”和“嚼”同音,所以忌讳这不吉利的词,把它叫成子孙饽饽。
子孙盆:新房的尿盆叫子孙盆,这要由弟、妹、或侄、侄女送进去,新人要给送盆人一个“红包”。
瞧九:婚后九天,新娘一方的亲属集合在一起,带礼物到男方看望。名为“瞧九”。有单九,还有双九。凡是今天来的,就算与男方联系上了,以后就有来往。
蜜月的忌讳:未满月的新人,不能与另一个未满月的新人或婴儿见面,怕的是喜“冲”了喜。
接回门:一般的在婚后三十一天,娘家来接姑爷姑奶奶。这叫接回门。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安平镇生儿育女习俗
踩生:人们说,婴儿落地后,谁先进产房,谁是踩生人,小孩的脾气、秉性、智力、爱好、就“随”踩生人。所以一般人家对踩生人都慎重选择。
三天:头胎婴儿落地到三天,派人用口袋背着面条,去婴儿姥家报信。姥家不问,送信人也不说婴儿性别,只看送信人的口袋,若放在水缸上,婴儿是男;若放在锅台上,则是女。娘家把鸡蛋、红糖,交送信人带回。主人家备酒面,宴请亲友;亲友亦有馈赠,并为新婴洗濯,谓之“洗三”。新婴洗濯由稳婆(接生婆)代洗,洗儿用铜盆,盆内放鸡蛋4枚,姥姥,舅舅、姨等要盆内扔钱,谓之“添盆”。洗毕,鸡蛋和钱均归稳婆。
捏骨缝:女婴9日,男婴12日,娘家送发面蒸饺子给产妇,谓之“捏骨缝”。
小满月:婴儿生下第十二天,称小满月,亲友来祝贺。
满月:婴儿生下三十天,是满月。娘家要送来斗米、斗面、馒头。用三个馒头摞在一起,层中央夹着熟肉,用力捏扁,叫产妇一口咬透,这叫“满口”。据说这可使乳汁足。这只能由娘家人做不用别人。今天亲友来得比小满月多。
挪骚窝:满月这天,把婴儿抱出产房,也有去姥姥家的,这叫挪骚窝。
做鞋:姑母必须给婴儿做鞋,因为“姑”与“箍”同音,要姑(箍)鞋,可箍住脚,别由性儿长大。旧时把大脚当作丑的一项内容。做鞋的样式有讲究,虎样的鞋——盼孩子长得虎实,兔样的鞋——盼着孩子乖巧又可爱,猪样的鞋——盼孩子肥胖,狗样的鞋——盼孩子胆大又护家。
周岁:今天姥姥家送来"一刀肉",取的吉利是"整整齐齐"。一只活鸡,在将到门口时把鸡撒开,任其跑掉,不再追回,取的是"逃生"的意义,小孩不再出恶事故,保险了。
忌讳:不许孕妇和孕妇丈夫去探望产妇,尤其不许交谈。家里人对这事的戒备要比踩生用心。传说:交谈之后,产妇的乳汁就被孕妇“摄”去了,小孩就断奶了,所以凡是已婚的年轻夫妇,一律被拒之门外。凡是这种人也知这忌讳。若交谈了,要互换腰带、送鸡蛋、小米、名为“添奶”。
三、安平镇丧事习俗
丧礼,代表着一个生命个体的终结,一个人的永久离开,而在人的七情六欲中,“死别”是相当沉重而且触动人心的,并且古代人远比现代人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更懂人情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礼就显得尤其沉重且倍受到重视!
安平镇民间死了人,避讳说“死”,而是说“老了”"走了","没熬过来"等等。
送信(送丧帖):一般的家庭,派人去各亲友家送口信。较富有的家就派人送丧帖,一般这样写:"罪孽深重,不孝男×××⋯⋯",内容是表示晚辈没尽好孝道,致使老人过早去世,向亲友请罪。还有简单病情介绍和治疗过程,咽气时辰,料理丧事各程序的时间,落款处要有全家成年男人名字,依辈份列下。丧帖用白纸印成,叠成折子状。
磕孝头:家里死了人,后辈外出时,碰上人就要磕头,不分男女老少,意思是自己没照顾好老人,是不孝,引咎、自疚、向人请罪。
入殓:把停在床上的亡人装入棺材叫入殓。入殓前,把“倒头”供品中的“打狗饼”塞入亡人袖里。据说过“恶狗村”时,可免狗拦路;供品中的棉球蘸水,擦抹亡人眼,这叫“开眼光”。说可保来世不瞎。嘴里和袖里还要塞茶叶。“倒头饭”和“长命灯”,端到入殓后的“灵堂”里的供桌上,重新摆大供。
入殓时,先往棺内铺纸钱,再扔硬币。由直系晚辈把亡人装棺,封上棺盖。抬亡人前,要用一个簸箕盖住亡人脸部,说是防亡人的最后一口气,这口气喷到谁谁就会倒霉。入棺后,这只簸箕要扔到正房屋顶上去。
引路:鼓乐做前导,后边跟着拉着扫帚的孙子,这是为亡灵扫路的。再后是两个用秫秸扎绑的长长的火把,分列两旁,将火把贴地的部分点燃,由人拖着一路迤逦而行。拖地一端,有闺女,侄女紧跟,她们在拖地的火焰上烧纸钱,说这是打发穷鬼的,一路随烧随扔。—群男孝子簇拥着托有灵牌的主孝子,跟在火把之后。队伍行进间,一路放鞭炮。磕头、烧香、烧纸,直到临近坟地的村口,孝子贤孙亲属们祭拜之后,喊着称呼,再往回转。
女孝们在家门口,摆供迎候,供品中有五碗饺子。当听到由来的鼓乐声之时,立刻围着供桌,按辈份称呼,一齐乱叫着:“××家使钱来,找好道走!”一直叫到灵盘到桌前。
亡人如果是女的,烧的纸活中一定有“牛”。因为女人生前总要洗洗涮涮,一生糟踏不少水,这脏水全存在阴曹地府,她死后要被鬼逼着全部喝掉。牛的饮量大,带几头牛去明曹、叫牛“替她”喝脏水。
亡灵被“接回”使钱后,说是立刻就被带上都冥城(迷信传说冥司所在)大路。全家老少及亲属,围着火堆嚎啕痛哭。
“摆供”:男人的妻家,女人的娘家,从这家嫁出去的姑奶奶,都要给亡人摆供,这是为死者饯行。供品送到村口,丧家派鼓乐去“接供”。供的等级由桌数上分:连三的,连五的,连七的。亡人的娘家或丈人家的等级最高。这一习俗到观在仍很盛行。不过也有“改革”,出现了借供,以钱代供。这样做,两方便,不然夏天出这事,供品全馊、臭,就糟踏了。
“出殡”:一般家庭把尸体停放三、四天之后出殡。富有家,还得赶上季节凉,有搁“一期(七)”的,还有搁“五期”的。现在安平普遍火葬,停放尸体的时间一般是两天。
到出殡时,“参灵”停止。参灵就是亲友来灵堂前吊唁。亲友带着丧事礼品一到大门口,门口的吹鼓手就响迎宾曲,也起到对灵堂的通知作用。
灵堂中,男孝在棺左,女孝在棺右陪灵,听到大门口鼓乐响,立即就位跪好。灵堂支客将香递与吊唁者后,高喊:“上香了!”灵堂前的一拨吹鼓手又奏乐,前来祭拜的亲友在灵前施礼。
“出堂”:就是把棺材由院内灵堂抬到院外的杠上。这是出殡第一步,在抬棺前,在灵堂内要吃“辞灵饺子”。男人和娶进的女人都应该吃,别人不许吃。此时,女人们轮流用一双筷子,在供品中央夹一筷子东西,装在没沿的柳编升里。装得越满越好,用白纸蒙上拴好,再用这双筷子,穿两个馒头,由蒙着纸处竖直插入升中,馒头露在外边,这叫“装罐”。把棺前盛纸灰的盆送到院外杠前。纸灰倒净包好带到坟地去。
所有男孝跪在灵柩前,第一孝子执幡,这幡是“引魂”的。亡魂在幡的引领下,不会迷途。其余孝子手拄哭丧棒。
所有孝女都到灵柩后边去上车等候。轿车全用白布缠上,第一车坐的是执幡人的妻子,怀中抱罐(刚在灵堂装的)身缠整匹白布。这车后边是谁的车,那就看谁能“抢头车”了。能抢上的,将来就有“福”要发财。没抢上的,不许中途超车,直到坟地。
男支客发号“起灵”,执幡人高高举起面前盛烧纸灰的盆,狠狠摔下去,摔得越碎越好。这一摔如同“开始哭”的号令,全场立时嚎声骤起,灵柩起动。
送葬大队,最前边是撒纸钱的,这是打发野鬼的。后面是鼓乐队、打着灯笼或提着马灯的外甥、孝子、灵柩、送葬车。
灵柩是棺材、抬棺材的杠、遮棺材的罩的总称。现在形式简化,灵柩只是一顶盛放骨灰盒的轿子或供桌。灵柩的杠(抬的人)数,有八、十六、二十四不等,依家庭贫富而定。
“路祭”:送葬的队伍要走主要街道,以向人显示排场。中途不准对着别人家的院门站住歇肩,但路过某亲朋好友家,门口有供桌时,可以不忌讳;因为这供桌是专为亡人设的,叫路祭桌。
“下葬”:把棺材埋入坑中叫下葬。棺材入坑有时辰。落实之后还要用罗盘定方向,这是阴阳先生的事。鼓乐队在坟地外边,阴阳先生许可后,男女孝子往材坑底铺烧纸和纸灰,扔掰开的馒头、扔硬币。棺入穴,第一孝女抱的罐放在材头。所有亲属每人往坑中埋一把土。
再有人跳到棺盖上,抓起一把刚埋上的土,交给抱罐的人揣起。从此时起,这个揣土的人不与任何人说话。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往坟地看,把土放到自己屋炕席底下。这叫“财土”。
帮忙人把坟堆埋成后,执幡人把幡插在坟顶,再拔三拔,也说长三长,象征后代步步高。
主人家要给埋土的亲属发糖,每个人嘴里都含着糖,然后再离开坟地。
“圆坟”:出殡三天之后,第一孝子穿好孝服来到坟前,左转三周,右转三周。然后用三根秫秸,各折成“门”形,大小不等,按大小顺序插成三道门,这叫给新坟“开门”。然后把一碗蒙着菜的饭,埋在门内坟前,这叫“圆坟”。
圆坟用的碗,一般地会被人“偷”走。高龄老人死了,安平镇又称之为“老喜丧”,在招待亲朋的饭桌上,是要“丢”碗筷的。尤其死人生前人性好,人缘好,又高龄,那碗“丢”得更厉害。本主和帮忙的都睁一眼合一眼。本主并认为这是大家瞧得起,是“荣耀”。传说,这碗给孩子使,孩子不受惊吓,活得健壮。圆坟的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这种习俗现在仍保留在民间。
“五期”:人死后三十五天,由闺女侄女给亡人烧花。
“六十”:人死后六十天,由家属给亡人糊一只大船,到水边火化。
“周年”:人死后一整年,亲友要来祭奠。还有为亡人做三周年五周年十周年的。这要看晚辈孝心和财产而定。周年要为亡人烧金、银库。
“坟山”:坟地东、北、西三面,用土围成大埂,这叫做坟山。大埂形如月牙,缺口冲南,为了“迎喜”,用山挡住“喜”,存住“喜”。
坟山上要栽树。
五.做寿习俗
拜寿:在老人生日这天,晚辈要向老人祝愿长寿的。老人必须是家庭中辈分最高的。有的人虽然年事很高,但其直系尊亲仍健在者,不能做寿。做寿的规模大小,要看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有权势又有钱的人家办寿,一般要通知亲朋好友,大操大办。无钱人家则给老人切一碗面条——长寿面或煮几个鸡蛋吃,以表孝心。
寿礼:寿礼的样式很多,但其含义都与祝老人长寿有关,有送长寿面的,有送寿桃的,有送“寿”字中堂的,有送百寿图的,有送瓷质寿星老人象的,有送绣着“寿”字或老人属相图形红腰带的。礼物不同,含义相同。
磕寿头:寿星老人端坐于上,承受晚辈磕寿头。寿头不许磕过三个。据传说,磕寿头是晚辈把自己的寿数用磕头形式奉献给老人。每磕一个,晚辈就少活一年。这是晚辈的诚意,长者不能推辞。但老人也爱幼。不能让晚辈折寿太多。
拜寿一般在老人逢十的年岁拜,比如六十大寿,八十大寿;其他年简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