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这么难?

①当发生意外时,尽量避免立刻做决定;让自己冷静下来。
②选择性注意会让人们忽略一部分信息。
③人在归因时会不经意做出有偏见的判断
④环境压力比如从众行为"中国式过马路"改变了最初的决定。
⑤角色,限制了我们的选择。
⑥记得的事,也许并未发生过。
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对重大事件进行记录并妥善保管记录资料。(⁽(˃̵͈̑ᴗ˂̵͈̑)⁽给了我勇气来记录这篇文章)
⑦心跳也有选择权。
人在心跳加速时,更容易选择"是",更不会欺骗对方。
⑧选择多,选择的理由更多。
尽量避开不清醒的决策状态;睡眠可提高人的决策力;保持清新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氛围。
因为问题本事而左右摇摆

①当面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项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最后一个。
多设置简单问题,避免顺序的影响。
②比喻会影响人的决策。
在说服他人时,尽量多用生动性的比喻;在作为决策者的时候,要多从数字看问题,不要轻易听信天花乱坠的比喻。
③在面对"收益"时,人们更喜欢逃避风险;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喜欢放手一搏。
④信息出现的顺序会影响人们的判断。通常,最近的信息被决策者用来做决定。
⑤减少经验化判断。
正如福尔摩斯所认为的: “当狗一整晚都无所事事时,不是因为没有入侵者,而是因为入侵者是狗熟悉的人。”
⑥警惕虚假信息。
在问卷调查中,要对一些问题明确设置诸如“没有看法”、“不知道”或者“没有听说过”等选项。
感官世界的骗局
①眼见不一定为实。
当我们看见一些事情的片段时,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根本没有看见或者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与其串联起来,而且会凭着自己的精测妄下论断。
②描述亲眼目睹的事情时也会出错。人们记得住梗概,记不住细节。
③语言的生动性会影响人的判断。
④嗅觉和触感都会影响人的判断。 嗅觉影响激素, 触感影响心情。
⑤美丽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要进行深入考量。
坏习惯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①事前做聪明人,不做事后诸葛亮。不要"自以为是"。
②在选择前,了解全局。在选择中,明确自己的选择。不要在选择后,再来寻找选择的理由。
③警惕被他人利用“第一眼选择”。
对第一选择的偏好是人们在选择时常见的习惯,所以聪明的商家便开始利用它来吸引消费者。商家通常会将商品包装得很精美,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或通过各种醒目的促销牌来获得人们的注目。
④人们习惯自主提升风险值。
人们通常认为,如果夸大了危险事件的风险指数,会更有助于决策的安全性。殊不知,这种方式不仅没有降低决策的风险,反而可能会使决策的风险值上升。
是经验,还是被误导的陷阱
①不要将他人看成是与自己相似的人。
即使你们很像,也不要单纯地认为你们的喜好与选择是完全一样的。
即使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异常坚定,也并非百分之百正确。所以,不要固执地将自身的信念强加到他人身上。
要注意,越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往往越容易出现“虚假同感偏差”。
②越准确的描述,越有可能是谎言。
③幸运规律的获得,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权衡决策的心理规律
①即使花更多的钱,也要买个安心。这正是很多人心中确定效应”最显著的体现,这也从另一面反映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确定”的需要。
人们更愿意消除风险而不是减少风险,因为减少丹大的风险也不如完全消除风险来得安心。
②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更容易失去。
③将要失去的,往往价值更高。
④投入越多,越难舍弃。
⑤人们总是会为不满意的决策寻找理由。酸葡萄效应。
⑥因为选择而产生好感。
运筹帷幄,降低决策风险
①当我们想要让对方主动接受一个不好的结果时,不如先给对方一个更不好的结果,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更愿意接受那个不好的结果。
②如果想要让他人接受你的建议,那么不妨主动出击。例如,当大家正处于会议选择焦灼状态时,为大家买杯咖啡。当他人接受你的好意,对你产生感激情绪时,他人会更愿意接受你的决策建议。
但是,我们在帮助他人时,要注意适度原则。如果过度表现,或者过于急功近利地“帮助”他人,反而会给他人留下不真诚的印象,这样的话,你不仅不会获得他人的感激,反而让人感到厌恶,他人更不会愿意接受你的建议。所谓“过犹不及”,正是如此。任何时候,真诚都是彼此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基础。
③诱饵效应。
A是目标物品,就是商家真正想要消费者选择的物品,B是竞争物品,后来出现的C便是诱饵,它的出现增加了A的优势,让我们认为购买A是非常划算的选择。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是因为C的加人而忽略了B。
④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情况,个人决策与团队决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选择倾向。在个体决策中,个体习惯选择保守的策略,但是,在团队决策中,个体却都表现出了冒险的倾向,一致地选择了冒险策略。
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旦我们的想法有了他人的支持,就好像有了保障一样,我们执行起来也会更加地理直气壮。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人们原本冒险的想法可能变得保守,原本保守的想法也可能变为冒险,容易出现保守或冒险的极端化趋势。
⑤冥想提升直觉。
《选择心理学》,作者喻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