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恬
理解:何为“恬”,暂且在此做两种解释,其一讲心境,“恬”的状态是安然的,之所谓恬静,不是外观看起来的安静,而是由内到外的散发而得到的静。而这个状态,庄子有个更高境界的说法:“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此处“无为”不做无所作为之解释,而是不求,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去,而是我需要这样,我真的是这样。才能得到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庄子即是在诠释老子,又是在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达到了无目的状态,这一切就来了。此为“恬”的更高一个境界。“恬”又做“甜”之解释,甜是淡的意思,这一章节,其实是承接上一章节中的“澹”,而青山采用了另一个字眼来代替,却引申出更多的况味。川菜中有道名菜“开水白菜”,成菜以后清鲜淡雅,香味浓醇,汤味浓厚,不油不腻,清香爽口,极其清甜。而制作的工序却非常复杂,才能达到上品,弹琴亦如是。也就是说你在弹琴时的情绪,要没有一丝丝额外情绪的侵入,如同“开水白菜”,需要过滤鸡汤中的杂质,如此这般才能达到“恬”。所以“恬”与“澹”一样难求。
古琴内功心法之恬诸声澹则无味,琴声澹则益有味。味者何?恬是已。味从气出,故恬也。
解释:其他的乐器如果在演奏中都是平淡的,就会枯乏无味;而琴则刚好相反。这如同川菜,麻婆豆腐做成开水白菜的样子,就失去其味道了。而开水白菜,就应该是这样清淡的。琴音本是“澹”,其成曲也应当为“恬”,才更有味。那什么是味呢?“恬”就是。味来自于乐曲的演奏过程中的精气神转承交换之中,所以表现为“恬”。
古琴内功心法之恬夫恬不易生,澹不易到。唯操至妙来,则可澹;澹至妙来,则生恬;恬至妙来,则愈澹而不厌。故于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及睨(nì)其下指也,具见君子之质,冲然有德之养,绝无雄竞柔媚态。不味而味,则为水中之乳泉;不馥(fù)而馥,则为蕊中之兰茝(zhǐ,又读chǎi)。吾于此参之,恬味得矣。
理解:想要达到“恬”、“澹”都是不容易的。只有弹到神妙之时,才有“澹”;“澹”达到神妙之时,才有“恬”;“恬”达到神妙之时,则越发的“澹”,但却百听不厌。此神妙之处,我觉与“玄”相似,老子不知“道”用语言描述究竟是怎样的,姑且用“玄”而代之。“神妙”仅以个人之拙见,其为忘乎所以,不知手是否着弦,而弦动,不知弦是否动,而音出。略梦幻了,感觉自己在忽悠了。懂得之人自懂,不懂之人,请避而不见。所以兴致高涨之时不自我放纵;意气充沛之时不自我逞豪;真情流露之时不自扰其心;意有所至之时不自饰夸张。这如同修行之人,也不是刻意的控制,而是发自内心的恬淡。而这份恬淡,来自于您的自我修养,当饱读诗书,破除“我执”。现在盛行的“辟谷”,凡通过控制饮食的,不停减少的,都是在刻意的自我束缚,而应该顺应自然,自我调息,气满之后,自然少食,最后达到可以“辟谷”的状态。弹琴要达到恬淡的境界也应顺其自然,不停的积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破万里路”,无一不是在说,我们应当自我丰满,丰满的内心,才能强大,才能去接纳更多的东西。真正的琴人,你在看他下指的时候,就感受到他一派君子的气质,冲和澹泊而有道德修养,完全没有争强好胜和阴柔媚俗之态。就像水中的乳泉一般;不求甘美而自然有清冽之味;像花中的兰茝,不求香浓而自然有清香之气。我在这样的弹奏中参详,于是就领悟到了“恬”的滋味。
古琴内功心法之恬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此为“恬”矣。禅音,润清先生不才,求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