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勒的这部作品,就像一根刺向灵魂的针,肉体不痛不痒,但会让灵魂产生各种奇妙的感觉,比如痛、愤怒、震撼……并且,这根针坚韧不折,刺向每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这是我读完《北回归线》之后的第一感觉。
米勒的小说没有剧情,但妙也正妙在这里,它就像一把霰弹枪,怼天怼地怼每个人,偏偏想躲的人还避无可避。在庞大的社会的虚伪面前,打一枪一个窟窿眼儿可能真的很可笑,像开玩笑一样又虚弱苍白又俗不可耐,但用霰弹打一大片真相出来,不管看到的人反思不反思,至少能表明“我”是认真的。
西方国家的言论自由,有时候是很有一些好处的。比如,某个人发现一个奇怪的、有趣的事,或者某个人内心有些正常的、有人情味儿的牢骚,都可以轻而易举、大大方方地展示给所有人看。
米勒在自己的小说里,就发了一通浓浓的牢骚。他不歌颂,因为对于文学来说,歌颂永远是苍白无力的,永远不会有实际的价值。所以,米勒开始怼天怼地,用最软的刀,劈最硬的石头,弹出最闪亮的火花,发出最弘远的金戈之声,渴望就此惊醒最沉迷的醉汉们。
人是愚蠢的动物,看到歌舞升平的文字,一定会认为天下太平、江湖安宁,看到天下大乱的故事,一定会认为天下骚客多、文人不安分……所以,米勒得处心积虑地反讽他。反讽皮毛不行,反讽到腠理也不行,都等于是开玩笑,只有把他的骨髓翻出来说那里已经开始产生毒液,才会有人稍稍想想办法。
读其他任何小说,你都可以说我读了一个天下最好的故事。但是毫不瞎说,读米勒的《北回归线》,你只能说你读了一本最好的小说。故事呢?米勒没有。我想米勒的意思肯定是,故事留给那些奶妈子带奶娃的时候说吧,我不哄你开心,我只想在你脆弱的心灵上扎一刀。其他任何小说,你需要看完才能说这是好书,而《北回归线》你只需要看一眼,就不得不说:“这是千古绝唱!”
米勒如果生在幕府时期的日本,他一定是最狠的武士。如果生在古印度的时空,米勒一定是佛陀的最大对手或者最忠诚的追随者。可是,如果米勒生在这个连老子都只能说五千个字的国度,那我就不指望他比老子说得更多了。幸好,米勒生在了米勒的家乡,我们才能见到米勒。所以,不多说了,我接着去看《南回归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