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近来重读读研时老教授的遗作,突然有感于王阳明的这句名言。
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无不孜孜以求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即“立德”、“立功”、“立言”,史称“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而千百年来真正能够做到三不朽的人却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可见王阳明在史上地位之高!
王阳明一生文韬武略,成就卓著,独创"心学"体系,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影响了后世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等一众奇人。他故居里的楹联“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乃是后人对他一生的精准总结。而他的这句名言:“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更是一语道破人生之难题!
“山中贼”,横行于世间,违犯国法,戕害百姓,乃世间的祸害,自有国法去惩治它,暂且不提;我要说的是心中的“贼”。心中贼之“贼”是一种欲望,一种念想,一种心魔。它可以是物欲,可以是权欲,可以是名欲,也可以是情欲,是对一种自身不具有的东西的追求与渴望。分寸把握好了,那是人的正当需求,无可厚非,若过了度,过于执着,则为“贼”。此“贼”横行于方寸之间,违背天理,肆虐人情,可谓人心的祸害。
贼,表现为对物的疯狂征敛,利欲熏心,对山珍海味、锦衣华服、名车豪宅等奢侈品的无休止的攫取,填充的无非是一个个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贼,是对权力的无尽崇拜,阿谀奉承,曲意奉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要人格,不择手段,以期爬上高位,通过钱权交易,为自己、为家人谋取私利,满足私欲。更有甚者,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实为败类。
贼,也为对功名的肆意纠缠,贪天之功以为己有,不计操守,假仁假义,道德作秀,粗制滥造,剽窃抄袭,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企图留名后世,不过是浪得虚名。
贼,亦为心中那一团永不歇止的情结纠缠。豆蔻年华的暗恋、痴迷,遥遥相望而不可得的凄苦,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今生擦肩而过,有缘无份的无奈,明明相爱却总是互相猜忌、折磨,皆为心中之贼。
除此之外如我辈,既对上述无意追求,自然应该恬淡心静,然而竟也有难解的心结。每日奔波于市井人海,晨昏不歇,辛辛苦苦,除了生存所需,自然亦为证明自己。工作性质决定做事力求完美,无有止境,以致在别人看来,律人律己过于严厉,看事未免悲观消极。这也未免不是一种心中之贼。
而前日好友的一句话不啻轰顶之雷:你就是不正常!你正常地对待一切,一切便简单明了!这岂不是说,我亦是过于执著,心中亦有待破的“贼”吗?
勘破此节,突然间心无挂碍,一片澄明,轻松无比。
放下执著,万事随缘,让因果自作定论,这是佛家的智慧。执著和追求需要坚忍,需要毅力,但放下执著、放弃追求去随缘也许更不容易,更需要毅力与坚忍,需要心性的艰苦修炼。
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与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与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一切的一切都是缘,一切的一切随缘而生,随缘而逝。
太勉强、太执著就是沉迷于心中的贼,只会自寻烦恼、适得其反,何不破去? 就像王阳明所说:汝若将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这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