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花了两个小时,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
读完第一章,当我读到李笑来老师对有关心智案例的总结时,他说到对于学习某一技能态度截然相反的两种人。他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学习的人”称为“甲”,而“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李笑来老师是这样总结的:
在很多时候,甲很可能想都没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的去学,很多年以后,他自然而然的就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而对于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究竟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没学也没什么。”也许有一天,当他因为没有学习这项技能,而遇到一点尴尬的时候,可能会慨叹:“当初不懂事,要是学过就好了……”然而,这对他来说仅限于慨叹。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只不过除了“不知道学它有什么用”之外还多了一个理由:“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难以更易,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段总结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反复把它读了好几遍。
一直以来,大多数时候我就是“乙”这样的人。生活中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始终爱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往往会因为同一类型的糟糕经历给自己带来某种非常不好的体验,反复的为其后悔。好像自己怎么都从那种挫败的感觉中走不出来。
看到李笑来老师的这本书,虽然才仅仅看了第一章,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原来是我自己在这类事情上,没有“开窍”,对应的心智一直没有成熟。
因为同样的错误,让自己一直生活在一种为过去后悔的状态中:后悔过去错过的机遇和被浪费的时间,同时,又把该好好把握的今天给错过了,结果,明天又开始追悔今天的遗憾。每当这样慨叹的时候,自己好像被生活困在一种恶性循环的迷宫里,怎么都走不出来。
曾经在学习上是如此,虽然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从学习能力上看,却一直是一个差生。整个学生时代,总会为之前没有打牢的某项基础后悔,一直在弥补前一个阶段该做好却始终没做好的事情,总是踩不上同步学习的节奏。后面因积攒的问题过多,干脆只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考试过了,就不再管了。对于很多原本想学的知识或技能都是含混过去,结果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弄清楚过。
参加工作以后,面对工作也是如此。一开始给自己定了很多目标,但是都仅仅停留在纸上,一直没有行动。结果就是每年给自己制定新计划的时候,都是那几项内容,因为始终没有一项真正去完成过。
就连平日生活里的琐碎小事依然如此。这种恶性循环的困局伴随着自己整个成长过程。
虽然我一直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算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但很多时候我都会陷入那种困局:我觉得有些东西越思考,怎么越找不到出路。
在这种困惑不得解的时候,我甚至在想,是不是应该活得糊里糊涂一些,是不是自己的心思太细腻了?
就拿跟老公之间的相处来说吧。刚开始我们吵架以后,我会去思考很多。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考虑该怎么避免。
而老公对于这种事的态度就是过去就过去了,不了了之。越是这样,我们却越会陷入一种僵局:我越来越想沟通,他却越来越想逃避。
可能大多数女人,面对夫妻之间的矛盾或多或少会有和我类似的感觉。
今天,突然才意识到,原来就连夫妻之间的相处,其实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技能。
我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那种所谓主动“沟通”会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总想两个人相处起来怎么矛盾越来越多,有时候都不能好好的说话,这些都应该是他的逃避造成的,我觉得问题主要在于他。
现在才知道,原来矛盾的根源在于:小两口面对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或者仅仅只是小小挫折,彼此都没有一种成熟的心智来应对。
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
婚姻生活就更是如此,心智不成熟的两个人,其问题不在于矛盾或挫折本身,而在于我们彼此面对它们的态度。既不能采用极端的夸大,也不能采用冷漠的回避。只有正视它,问题才能够得以真正的解决。而不是陷入一次次沟通无效后,把矛盾激化。
现在才发现,原来不仅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是婚姻感情,都需要心智的力量。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突然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想学习、想思考,但始终以各种借口抗拒真正的学习和思考,而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都是自己对应的心智还没跟上。
非常感谢李笑来老师的这本书,一下子带给我巨大的动力: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努力提高心智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