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我在大楼开设了爱心超市。
超市的初衷是为了能让邻居的闲置物资流通起来。
超市开张之后,很多热心邻居会在微信群中发布闲置物资,并告知捐赠数量,我便把商品上架,发布在线上爱心超市,商品全部由邻居无偿提供,所以无论什么,定价都是一角。
短短两周已经成交了六十几次,很受欢迎。
大部分人在拍下商品之后,会捐赠数量不等的商品给超市,所以开张以来,虽然成交了60几次,但是超市中的商品仍然很充足。
特别的邻居
在成交的60几件中,有位邻居前前后后拍了十几件,但一次都没有捐赠过。
这位邻居比较特殊,住在我们大楼的辅楼里,算是租客——听说租客不像我们大楼住户,他们的生活物资不是由街道负责发放的,所以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自己购买。
在跟她聊天的过程中得知,她并不知道这次要封闭管理这么久,所以很多日常用品她都没有准备。
我想,爱心超市如果有她需要的东西,为她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也符合我们超市的初衷。
关注
但日子一长,很多热心邻居发现了这位特殊的邻居,而且认为邻居拍下的不单单只是生活用品,还有各种零食等等。对此,邻居们开始议论纷纷。
有的邻居认为这个人没有底线,爱心超市好像被他占了便宜……
有的人认为,如果她没有物资,要接受他人的捐赠没有问题,但她也可以用她力所能及的能力来帮别人,来传递这份爱,但从头到尾没看到她有任何表示…
有的邻居甚至认为,因为有这样的人,所以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反而得不到帮助,比如不懂得如何操作微信,也不懂得如何在快团团上购买商品。线上运营的爱心超市没有让真正需要的人获益;
还有的人甚至提出,还是主动关注邻居的需求,如果邻居有需求,线下直接定向捐赠。
改革
我有点不知所措,便和几位热心的邻居开始讨论,要如何优化爱心超市的规则。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超市规则加上一条——每拍下一件商品,建议捐赠一件,哪怕是一个洋葱,一个大蒜都行。
但捐赠这件事本来就是你情我愿,不应强求。
我们甚至想到了点数制——每户设一个初始账户,先给5个点,有五次拍下商品的权利;每捐赠一件商品发放一个点数,一点就是一次兑换机会。
后来发现,其实我们多虑了,拍下十几件商品的只有这一位。大多数邻居在拍下商品的同时会主动捐赠商品,数量不等。
所以最后,我们没有更新爱心超市的规则。
劝捐
昨天超市又上架了零食和食品,这位特别的邻居又拍下不少。
我转念一想,可能这位邻居根本不清楚爱心超市的运营模式,或者她知道拍下商品,但是不知道如何捐赠商品。
其实关于捐赠的方式,我们超市的确没有过多的宣传,邻居捐赠都是自愿的。
于是我索性和这位邻居取得了联系,首先,我对她表示感谢,感谢她这么支持爱心超市,我也告诉她,超市里的商品都是靠邻居无偿捐赠的。
最后,我直接问她,有没有闲置物品或食品?有的话也可以捐赠。
她马上答应了,捐赠了八宝粥和粉条。
早知道我应该早点跟这位邻居说明爱心超市的捐赠模式,说不定她十分愿意捐赠。
通过这次事情,我发现,有时我们容易想太多,也容易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评论一个人或一件事。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哪怕我们猜了100种可能,事实的真相可能是第101种,没有人猜对。
所以,不如抛开心中的顾虑,坦然面对,有话直说,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