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给我很多难以启齿的理由,但是如果不抒发出来,也许我心里的疙瘩永远无法愈合。
我爸妈两个家庭的结合,其实就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所谓门当户对。我的外公是一个书香家庭,我外公当时是知识分子,一所学校的教导主任,在那一年,马上就有升校长的机会,由于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我外公也没能幸免,结果我妈妈她们四姐妹也一起遭殃。我妈排行最小,所以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是村是不可能再回去了,在经过媒婆介绍,认识我爸。我爸爸家庭世代打渔为生,到了我爷爷这一代,因为他生育了几个孩子都夭折了,所以我爸是抱养的,我姑姑也是抱养的,所以在我爸这一代就没有那个打渔的血统,他从事的是建筑工地的活儿。我妈经常调侃说,嫁给我爸爸,是因为我爸爸家不是种田的,我妈家里是最小的孩子,她过惯了舒适的生活,所以她选人的标准就是不种田就好。
我爸属于长得不怎样的人,我妈却是一个长得漂亮的人,这样的配对,在村里邻居们看来,也经常被拿来当笑话。
我妈也不算勤快,我爸也不怎么聪明,在这样子的原生家庭下,我们生活一直很拮据,直到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家才安装了一个电话。
就是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我也受了影响,在人生的重要节点,我总是随遇而安。
在我跟我老婆认识的时候,我认识到了截然不同的版本。
我岳父岳母家里四个孩子,我老婆排行老二,据我老婆回忆说,从她小时候起,她就要帮做家务,她大哥就要去帮我岳母去市场卖菜。我岳父负责种田,养殖,我岳父就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在我老婆高中毕业时,她的成绩是可以上大学的,但是家里四个小孩开支太大,只能给到大哥和小弟,我老婆也是生不逢时,她妹妹反而可以去读大学。我岳母操劳一生,由于疲劳过度,年纪不大就病逝了。
两个不完美的家庭给我影响很深,所以我自己的小家庭,就一直避免我们小时候的种种陋习,我比较注重教育,原因就在此,所以我一直走在育儿的路上。特别是看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之后,我更坚定了我的选择。
我的大儿子小时候的状况很多,小小年纪就做了两三次手术,所以我内心一直对他是很愧疚的,为什么我没有能给他好一点的身体。
我也发现,小时候的经历,对他的心理是有创伤的,那种在医院求助无人回应的绝望,我现在还记得。
所以尽管我的小儿子出生以来,各个生活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小儿子也是一个健康的小孩,但我还是跟我老婆说,我内心深处还是会偏爱大儿子多一点,我知道这样违背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原则。
我希望我的家庭在我下一代开始富裕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