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你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丨与生俱来的习得性无助,该如何解救?

让你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丨与生俱来的习得性无助,该如何解救?

作者: Mu鱼说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16:25 被阅读0次

    可能你会有这样的体验:对一件事情努力了很久,想放弃,反正继续下去也没有好结果。

    认为这件事情“不可逆”,就像「被命运掐住了喉咙」。

    有一天,你掉落在一个深井中,试了25种方法,都没法办法出去。你会怎么办?

    A:采用一切手段,拼命逃离。B:接受现状,坐井观天。前一种人A,遇到困难,愈挫愈勇;后一种人B,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这就是两种人遭遇失败的两种态度,也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生命历程中都会经历失败,会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A认为失败是一些外部因素或者自己没发挥好,很快将失败抛诸脑后;B屈服并加剧挫败感和失落感,变成永久无助感(helplessness),认为做任何努力都没有意义,停止一切补救行为。

    我们都不希望成为B,但现实是很多人都是B。因为那种无助感的力量太强大,它经常蹦出来让经历失败的人窒息,就像被深海里的海水包围,无路可逃,无法呼吸。最重要的,这种无助感无法理性控制,就像与生俱来。

    实际上,无助感是我们在以往的经历中学习来的,并非天生。

    这就是著名的「习得性无助」。你口中的命运即是「习得性无助」。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做了一个实现:把狗关在笼子中,电击狗,以观察它的反应。

    实验分为三组:

    第一组:可逃避组,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逃避点击,它们只要用鼻子推墙上的一块板就可以停止点击。

    第二组:不可逃避组,狗不管做什么都无法让点击停止。

    第三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电击。

    然后,把三组狗带到可穿梭往返的箱子里进行电击,看它们会不会自己跳过矮闸躲避电击。

    最后,第一组狗,几秒钟就发现可以跳过矮闸躲避电击;第二组狗,停留在电击的这一半一动也不动;第三组狗,也很快在几秒钟内发现跳过矮闸就没有电击了。

    第二组有8只狗,有6只坐在那里,不采取任何措施,等着电击。这组狗因为有了前一次实验,相信不管怎样做都无法逃避电击,于是在第二次实验中,根本不采取任何措施逃避电击。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有机体在经历重复失败的学习后,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抵抗失败的结果。

    「习得性无助」是先天还是后天

    这种无助感到底从哪里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解释风格!

    一件事情的发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风格。

    比如上文掉入井中的A认为之前尝试的25种方法都失败可能是因为“天气不好、方法不对、时机不对”等暂时的、可改变条件导致的。而掉入井中的B则认为是“我命该如此,一辈子都很倒霉”这种永久的、不可更改的条件。

    心理学上将人的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内在性、普遍性、永久性。

    内在的VS外在的

    内在的:这次演讲搞砸了,因为我天生不善表达,不擅长演讲

    外在的:这次演讲搞砸了,因为我太紧张、准备不充分

    喜欢把负性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基因、性格等内在的不可改变因素,怪罪自己。

    普遍的VS特定的

    普遍的:我演讲都搞砸了,老板会看不起我的,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完了

    特定的:虽然我不擅长演讲,但是我与同事平时沟通没有任何问题

    喜欢把一件负性事件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事情灾难化。

    永久的VS暂时的

    永久的:这次演讲搞砸了,看来我是永远都学不会演讲了

    暂时的:这次演讲搞砸了,下次刻意训练100次,我相信我能讲的很好

    认为问题永远无法解决,这次失败等于永远失败,无助感延伸到未来。

    习得性无助的人解释风格倾向于内在的、普遍的、永久的,即使是一个小困难也会看成大难临头。这种解释风格会让人学习如何悲观,如何绝望,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开启了无助模式,负向强化。相反,有些人的解释风格是外在的、特定的、暂时的,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就是习得性乐观,是一种正向强化。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

    一是环境特性。

    家庭环境:习得性无助最典型的案例主要体现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儿童身上。

    由于长期、频繁身处恶劣的暴力的环境中,这类人已经习得无论怎样反抗都无济于事,所以干脆听天由命。

    即使完全脱离暴力环境,在正常的环境中也由于习得“无助”,在困难面前自动放弃。

    在普通家庭中,父母的辱骂、讥讽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从小经历被父母打上“失败”的标签,一旦这种挫败感和失落感经历多次,被不断强化就会变成无力感,自信心全面崩塌。

    社会环境:比如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变大等社会大环境的舆论愈演愈热,导致有些人认为个人努力在现实社会面前不堪一击。

    于是把这种观念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既然阶层固化,底层人民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那还不如什么都不做,也不会失望。

    二是人格特性。

    完美主义者:这类人对自身要求过高,即使在生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依然不满足,永远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攀比,认为自己不管怎样都是个失败者。

    屡战屡败者:我们传统文化中认为屡战屡败是一个值得赞扬的美德,听起来特别励志。

    但是我们从未思考过为什么这个人总是会屡战屡败,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用自己的劣势去挑战高目标,以至于屡战屡败。

    他不反省这个“战”是否有必要,是否可以换一条路,以至于屡战屡败,最后形成习得性无助。

    而还有一类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挑战小目标,屡战屡胜,并且通过努力不断增强自己的优势,形成习得性自助。

    怎样摆脱习得性无助?

    我们之所以对现状感到充实,对未来感到有希望,是因为我们能够拥有掌控权。

    这个掌控权是指:我们做出某种行为,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如果行为和结果之间产生偏差,我们就会失去掌控感,认为“做什么都无用”。

    为了改变这个偏差,我们能做的是:

    1、改变归因方式。摒弃一切绝对化想法,如「我天生不行」「所有的公司都不公平」「事情只会越来越糟」等。通过反驳自己不正确的解释风格,并且记录自己的反驳记录,从而改变自身的应激思维。(改变归因方式有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被负面情绪玩弄了二十多年,有没有想过摆脱它的操控?》)

    2、找到自身的优势。基因、天赋依然是我们努力的垫脚石。自我认知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认清自己的优劣势。

    3、反复训练“屡战屡胜”思维。不要总盯着宏大的目标,从小事做起,就像游戏升级打怪一样,每打完一个怪,就会获得装备、经验值等成果,从而获得正向的反馈,一点点建立正向循环。当我们“屡战屡胜”时,无助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无助会衍生恐惧、拖延、无力感,它的副作用就足以让我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丧失竞争力。

    我们无法选择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思维,从内部打破生命,获得新生。

    —END—

    ▌微信公众号  :Mu鱼说。关注我,每日分享心理、成长问题,换种活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你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丨与生俱来的习得性无助,该如何解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ob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