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的境界

学习的境界

作者: 洵张 | 来源:发表于2022-05-07 20:34 被阅读0次

    我们现在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是要为我们以后的目标来服务的。我们所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所谓外在的学科知识层面的目的,而是由内的,是有关乎道德的。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最应该注重的也是向内的修身立己,所以我们曾经所学习的策略也是关乎向内的志向,而非是向外的知识。

    在实现我们的志向的路途中,我们需要去学习,然而学习也是需要分等级,分境界的。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学习的三个不同的境界。三个境界也是有递进关系的,乐之者比好之者有更深层的境界,好之者比知之者也有更深层的境界。从知之者开始说起。

    所谓知之者,也就是知道一些知识的人。这里知道的知识并非是内在志向的知道,而更倾向于外在的知识的知道。这一类人是知识十分渊博的,他们知道很多的知识,但是他们为什么会知道这些知识,他们内在的目标是不明晰的。这些人他只知道去学习,有的人是被逼的,有的人只是因为迷茫。在这个过程中,知之者虽然能够明白很多东西,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明白这些道理,更像是现在人所说的书呆子。

    就像小王子里的那个地理学家与现在我们谈论的知之者很像,他也知道很多的知识,但是你要说他真的知道为什么要明白这些知识吗?他为这个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吗?他有在修身之后去达人吗?其实都没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学习这些知识。

    其实我认为知之者的境界并不低了,他已经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可能都不愿意去学习一些东西,比知之者的境界还要低很多。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向知之者的境界去朝向因为知之者是没有明白我们的志向的,而我们去学习是因为我们明白了自己最终要抵达哪里,所以才要去行。

    再来说一说好之者。后知者与知之者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能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但是他知道的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命,大道,而是更浅显的目标,就比如说他想要考上大学,赢得一个好分数,不想让父母失望…诸如此类。这类人虽然获得了一个目标,但是在他们实现了这个短暂的目标之后,他们仍然是迷茫的,他们没有寻找到那个,他们一生都可以不断去努力去追求的东西。当然这一类人在拥有了目标之后,自然积极性目的性会更强,他们学习的动力也会更强,但是这样他是不能长此以往下去的。虽然好事者有了自己的目标,但这也不是我们能够去追求的一个境界,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的一个小目标,但是我们需要明白那个小目标也是要依着我们最大的,最深处的那个道路去行走的。

    既然知之者和好之者,都不能成为我们的目标与抵达的方向,那么就只剩下一个乐之者了。乐之者与前两者是不一样的,从乐这个字儿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有快乐的,而这个快乐也并不是因为你考上一个大学所获得的那种兴奋,而是在你获得了新的知识之后有的愉悦。在你获得了知识之后为什么你会愉悦呢?这就要牵扯到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了。

    就如孔子所说的颜回,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境界就是乐之者的境界。颜回有自己内心中真正的大道,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不管在学什么,在悟出什么道理之后,他会感到十分的愉悦。而且颜回即便在物质情况都很差的时候都可以做到,不去聚焦,而是继续注重内在,这是很多物质环境优渥的人都很难做到的。

    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在生存层面安逸之后再继续去求知,而历史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哲学家是怎么出现的?是在人类的环境越来越好之后,人类才开始思考,有关于更深层面生命的问题而颜回竟然却在自己如此穷困的情况下,仍然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这就是孔子说颜回贤的理由。事实上孔子曾经还说过,即便君子在自己的饮食都没有真正获得安稳的时候,仍然会去敏于事慎于言,行的少一点,做的多一点,去靠近那些有志向之人。这就是追求内在的大道的一个表现呢。就像这样,所有乐于学习的人,都是渴望探索的,想要不停去学的,他们所乐的并不是外在的考取了怎样高的分数,获得了怎样的功名利禄,而都是在于学问本身。

    我们大部分时候,在很多学科中都没有能够做到乐学的境界,所以乐学也成为了我们现在的朝向,我们需要思考清楚自己的志向到底在于哪儿,我们才能够将所有的精力聚焦于学习之中。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完全做到了乐于学,据子路所说,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了,本来能够安享晚年美好时光的时候,孔子并没有荒废掉,他而是愿意去学习,这难道不就是乐于学注重内在的表现吗?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好之者的话,再追求到他所谓的功名利禄,在成为一个十分有名的学者之后,可能就已经开始渴望更安逸的生活了。但是孔子并没有就此停止求知的步伐,而是继续选择去修书。这也就是所谓外推达人的部分,孔子并不是一直潜心钻研自己的学问,而不闻窗外之事的,他是不断的在学习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汲取知识的。而这些行为就是将大刀扛在自己的肩上的表现。

    虽说孔子自小就很喜爱李沁,对这些东西很有兴趣,但是在最后他知了自己的天命之后,就开始坚持天道,不断的去外推去达人,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一以贯之。

    在我们明白了学习分不同的境界,我们可以在继续追求志向之后,我们还需要再一次叩问自己,学好了儒家,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能为中国为这个世界做一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在立己之后更重要的还有外推,因为知识永远不能仅仅是向内的,更应该是向外的去拓展自己的眼界,学园惑为边,我们应该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去不断的践行自己所学到的道理才是。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达到乐之的境界,就必须要明晰自己的志向,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中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去聚焦自己内在的道。修炼自己不仅仅是一个闭门不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过程,还要含着的是对世界的关心。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去反思去改变,在不断的去提拔的过程中,可以成就更好的我们。

    只有我们能够做到内在修己外在达人,我们才能继续超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的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wx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