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红与黑》后,本来想去看电影版,阴错阳差看了摇滚版《红与黑》。
音乐果然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至今依然记得舞台上几位演员的动听歌声。
每次走进一个新故事,都是一次奇妙的旅程,那种快乐不亚于真正的旅行。
《红与黑》着重对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描述,同时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从于连个人奋斗的失败,映射到政治层面,抨击了贵族反动、教会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
于连虽然是故事主人公,但说实话,对于他我喜欢不起来。
于连无疑是聪慧英俊的,且擅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争取利益。
在维立叶尔城,他直白猛烈地追求市长夫人,最终也赢得了夫人的芳心。或许年少时,不管不顾的爱情才能被称为爱情,必须牺牲点什么,才算值得的爱情,否则便不可称之为爱情。
但于连的进攻,颇有点作战的意思。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不能说于连的爱情是假的,但爱情不过是他向上攀爬的一个借口罢了。
“宁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达到令美人羡慕的境界”。
于连骨子里有一种“宁做万人唾弃的恶人,也不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人生原则。
所以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他悄悄对自己说:“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
离开瑞那夫人后,于连去了贝尚松,在神学院又有了一番经历。及至后来,遇到了贵族小姐玛特尔。
其实,我一直认为于连不爱马特尔,同样地,马特尔也不爱于连。
于连是为了更高的权势和地位才接近马特尔。而马特尔,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接受于连。她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卓尔不群。
我想到故事的结尾。于连被斩首后,玛特尔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
这便是一个佐证。马特尔执着于塑造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伟大、震撼。于连不过是她爱情故事中的祭品,她自己也是。
政治的诡谲,造成了不同阶级的对抗与挣扎。
于连的悲剧,也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