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是沟通的起点,有很多问题只要你学会倾听,问题本身就在讲述者叙述的过程中就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在做服务的过程中,你会面对各种投诉,显然,倾听客户的心声是最起码的要求。因为这首先是一种姿态:对顾客的理解与尊重。很好理解。
假如领导安排给你的目标任务正在进行中,但有一天他突然问你:事情做怎么这么拖沓,还没完工?
工作本来离你交差的时间还有几天,但领导发问了,你根本不可能跟领导争辩,在沟通前你能听出什么内容来?
这就要回到倾听的本质,其实是要将接受到的信息进行结构化拆解,从三个方面分清对方所讲内容:情绪、观点和事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沟通的核心内容。
一、情绪
所有的谈话都是带有情绪的,很多时候,人们还会将情绪隐藏起来。比如上面那位领导的情绪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但是,“我很失望,我很焦虑,我很生气”,都装在他的表达中。可能领导的语气故意轻描淡写,但你不能不察。
如果不能先把沟通对象的情绪识别也来,很可能会将沟通重点放在自己如何努力加班,工作只是因为其它部门没有配合而有些问题等上面。却不知道此时首先要将领导的情绪降下来。
比如你就可以说:“不好意思领导,我一直没有跟您汇报工干什么进度,是我的错,让您担心了。”通过情绪认同,化解领导的焦虑。然后在接下来的沟通中你才知道领导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领导真正想要的,是工作的进度,是他对工作及相关人员的掌控感。于是,你可以将自己已经完成80%的进度和接下来的计划作出准确回复,并把截止时间交待清楚。
“领导,整个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因为还有两个部门的数据没有上来,我本周五一定亲自完成统计,提前交给您审核,如果有补充意见,我周末还能根据所有汇总意见再调整,保证下周一完美结项,比预定计划提前三天。”
人与人的沟通,离不开情感和情绪。洞察情绪,必须在倾听的过程中放在重要位置。
比如约会,你迟到了,一般会讲一堆迟到的理由,表达出:亲爱的,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其实,现实生活中这都没什么用。因为,你需要解决不仅是自己的表达,而是要从对方的回应中知道对方当下的情绪如何了。
二、观点
所有的观点,都是个人加工过后的个人主观判断。
你说“今天真热。”这是观点。但观点并不一定是事实。也许你的体感温度超过30度就认为是很热,但其他人并不认为如此。
“今天地表温度达到40度。”这是事实,一定很热。
脱离事实,将主观判断替换事实,是我们倾听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的谬误。
很多人在向上汇报的过程中喜欢“夹带私货”。比如,大领导来到销售部门找你,要问你跟踪的公司回款情况如何,但你恰好不在。你的部门经理正好在,并回复大领导:领导您好,小张今天正好不在,好在我对他跟踪的公司比较了解决,一会我将相关数据资料发您手机。不过你的经理又加了一句:”也不知道他最近在忙什么,很少来公司,搞得销售回款很被动。”
这位经理人最后的表达,其实就是自己的观点。大领导来找你,想要的是回款数据,但得到的还有你的经理传递给他的观点:回款不成功,责任在你,你没上心。
如果你是那位大领导,就要小心倾听这次沟通信息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事实正确,并不代表观点正确。
三、事实
倾听过程中,对事实的把控往往需要权衡。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情绪遮盖了事实,甚至事实根本微不足道。比如女孩子因为一次约会迟到就怪罪男生不爱她了。
最为重要的因为认知不够,导致事实被曲解。比如,比如你作为领导,面对销售部门业绩下滑的问题,拿到了部门反馈的“事实”是:价格太高,客户不愿下单;竞争对手广告投放得多;销售提成不合理,销售员积极性不高……
但真正的事实可能是销售经理的能力不足,在团队培训管理上出现了问题。
生活中用情绪包裹的观点,常常非常具有杀伤力,但距离事实很遥远,必须小心。毒鸡汤就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