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学期阶段性总结的时间了,各学区学校下周教研活动的安排几乎全是复习考试,可以想像若最近这段时间下校进课堂,学生在做卷子,老师在讲评卷子,会成为常态。11月1号,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意在提醒老师和家长们不要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小学阶段,不能片面追求成绩。今天(11.2)青岛刘曙光校长所做的《改变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的讲座里多次提到要克服“”唯分数”,再次引起我的共鸣。
我们常说“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就没有未来”,考试是检测孩子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可以查缺补漏,找到知识学习的薄弱点,考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度”。
一要把握考试的频度。考试不能过于频繁,像有些学校的周周测,单元测,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就会加重学生负担,增加心理压力,学生和老师疲于应付,效果反而不佳。一说要考试,考前的复习和强化学习是必不可少,老师在没有好的复习办法的情况下就会引领学生大量机械刷题,这样对当前小学生的正常学习和业余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的“乐”是掌握了知识点,破解了难题后获得的进步。磨出来的高分是“短命”的,逼出来的成绩只能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要把握好考试的难度。有好多学校和家长,随意买上几本质量参差不齐的卷子,让学生大量去做,这种做法欠妥。常规性的考试,只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考试的内容一定要是大纲上要求的,符合课标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过难的题,不仅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恰恰相反,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常规课程考试和日常作业,一定是应该首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相反。考试应该考“孩子会了什么”,而不是考“不会什么”。因此考试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得随意提升难度。
三要把握好对分数的关注度。考试过后,老师常常会在班会和家长会上去进行成绩分析,有的老师甚至会根据成绩来排名排座位,有的老师怕成绩差的学生影响自己的评估而对家长提出要求。家长有的也过分关注考数,一次考试的失利很容易引发家长的紧张情绪,进而审问责备孩子。老师不要对孩子有负面评价,还应该引导家长安慰鼓励没考好的孩子,帮孩子通过试卷分析问题,挖掘学习短板,找到提升办法。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这些才是学霸的潜质,影响延伸至未来。我们在平时工作中会发现:学生喜欢哪一科,哪一科成绩就好。孩子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以高压死记硬背机械刷题的方式来获得暂时的成绩,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持久兴趣,甚至影响一生,到头来得不偿失。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探索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综合多元评价方法,避免急功近利。要站在将来看现在,防止“考试风”在小学回潮,回归教育本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