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去看一位老中医。查看路线,开车48分钟,地铁+步行54分钟。城里停车太难了。果断选择第一种出行方式。
医生九点上班,我八点半就到了诊所挂了号,然后坐下来一边看书一边等。医生晚到了一会儿,连续叫了三个人,都没有叫到我。我不是第一个来的吗?仔细看,才发现大家把挂号单放到医生的桌子上,医生是根据桌子上的单子叫的。定势思维真害人,我想既然拿了号码单,大家自然会根据号码单的顺序来,根本没有注意这里的规则有变化。
交上单子,不敢再看书,怕被叫的时候没有听到,又耽误时间,今天安排得满满的,可不能耽搁。轮到我了,把脉,问诊,开单子。医生的技术超级熟练,态度也很好。我怯怯地跟医生说症状。一向害怕医生,不是迫不得已,我是绝对不会主动找医生。
开了B超单,又是一番折腾。只要见医生,就只能听医生的,虽然我很想中途逃走。医生看了检查结果,很乐观地对我说:“连续吃几服药,应该就可以了。我先给你开一周的。你下周再过来。”
天,喝一周的苦药水,下周还要过来……既来之则安之,听医生的吧,不然我白跑了。
“两个小时后拿药吧。”熬药医生的语气就像那个诊所的板凳一样冷。
我赶快逃开。根据导航,在药店800米外找到了一家瑞幸的门店,坐了一个半小时。安排了一会儿工作,需要各教研组收集几种资料上交。不知道是进了诊所的心理作用,还是昨晚没有睡好,即使喝了一杯咖啡,还是晕晕沉沉好一会儿。看了一会儿书,还和一个朋友聊了一会儿孩子的情况。计划着如果回家吃饭,就赶不上做下午的事情,就在附近找了一家绵阳米粉店吃了午餐。食不甘味。
坐上回家的地铁,差点睡着了。有人等着我帮忙,早就答应了,按照早上的计划是不会迟到。结果还是迟到了二十分钟。计划没有变化快,只能坦然地接受。
晚上一到家,就忙着准备欧要的校本教研资料。原本认为最多一个小时搞定,结果花了两个多小时。效率低啊,让收资料的欧等得心焦。我应该早做安排,预留机动时间,不要拖到最后才慌慌张张地完成。
开始用文字复盘今天。总是怀疑自己天天这样记流水账的意义。今天在地铁上看《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看到一个观点:语言有助于澄清思想。后面跟了一个例证,就是乔治.赫伯特.帕尔默阐释过:当他头脑混乱时,他常靠写作来使头脑清醒。哈,终于找到了持续写下去的理由:我常常头脑混乱,就应该常常借助于写作来使自己的头脑清醒。
昨天下午听了几个小时师傅的指导,晚上大家谈到师傅面试新手时问对方的优势是什么。我随口回答:“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优势。”师傅却严肃地对我说:“不要只做记录员,你应当大胆地拿出自己的思考。每个当师傅的人都希望徒弟超越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复制品。”
我知道,师傅对我的现状是不满意的。我还停留在低质量的勤奋中,用那种自我感动式的勤奋掩盖了思想上的懒惰。要不断地澄清自己的思想,我需要好好地使用语言。
“罗列事件只是刨堆堆,没有什么用处。重点是你思考了什么。”师傅年前就对我们说过这句话。可是我为什么一直走不出刨堆堆的写作模式呢?脑子里没货,语言也就成不了思想的澄清工具。每天忙忙碌碌苦中求,却无法静下来好好看上基本经典的书籍。没有高质量的输入,何来高质量的输出?
王小龙导师问我们,准备开启第二本书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共读,大家要不要跟。我犹豫了一阵子,打出一段话:“跟,再忙都跟。再不读书就废掉了。就是书读得太少才会忙得没有时间看书。”我说的是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每天都在忙,可是晚上复盘时,总觉得自己的效率不高。想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拓展自己的认知框架,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可是总找不到时间读书。这是一个可怕的负向循环。我得想方设法把它扭转为正向循环:读书多,效率高,时间充裕,读书更多,效率更高……
当然,无论是看书,还是做事,肯定离不开真正的深入的思考全程参与。傻读书的结果只能是读书傻。忙做事最后会变成做事盲。应常常借助于觉察,对自己多加警惕。应常常借助于语言,把自己脑子里那些混乱的想法澄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