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益Vs敏捷给我们不一样的智慧

精益Vs敏捷给我们不一样的智慧

作者: 质量与创新 | 来源:发表于2021-06-09 07:59 被阅读0次

    导读

    如何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把未完成的事情做好?如何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接受反面意见?如何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本文或许能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精益思想: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精益思想”是当前互联网流行的理论方法之一。其中有个关键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MVP),它是指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最小化产品,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成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如果不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试验,就无法在现实中被测量,更无法基于反馈来学习,而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闭门造车,最后很可能一步步偏离航向,直至走进不可逆的失败深渊。

    精益思想的价值在于,在动态演进的市场里,找到一种可操作的适应市场的方式。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一步完成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构建出一个精致的成品。但是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太多的隐患或不确定因素,如何识别和观测这些因素,统合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出一个正确的计划呢?即便计划在此刻完美无缺,但也无法保证,在一段时间后它依旧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精益思想,就是抛弃这种冗长呆板的计划,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来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未来,虽然我们可以对未来订立高远的目标,制订完美的计划,但这些事前的勾画却总是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打乱。如果借鉴精益和敏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

    首先说说产品。产品不是过程,是结果;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不是创建者锁在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产品能独立的对世界产生影响,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同时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按照这个框架去理解一个人的产品是什么就不难了。比如,工作经历不是产品,但基于工作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报告算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对这本书的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算作产品;绘画技能不是产品,但创造的绘画作品算作产品。

    这些都不是什么复杂的产品,但把它们当作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没有疑问的。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你才能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能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如此一来,你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我们离精益思想并不遥远,一旦明白它的价值,你就应该马上行动,但如果你还在犹豫,多半是还有一些心理层面的阻碍拦住了你。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由于我们一直在“做准备”,所以一直都没有“完成”过什么东西。而精益思想是说,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摔跤,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要知道,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因此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吗?当然不是。只有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实的锻炼,视野才更加开阔。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提出过一个“匠构战略”的观点,认为企业总是预先制订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执行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企业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这就像一个制陶工匠做陶器,每一个瞬间陶器的坯子都在变化着,这时工匠需要敏锐的察觉到它是如何变化的,然后适时调整策略和构思。

    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在精益思想中,拿出最初的最小化可行产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的获取反馈并在反馈中优化改进。大致来说,外界反馈分为三种:正面肯定、否定批评、提示未知。

    对大多数人来说,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对别人的否定意见会产生本能的抗拒。扭扭捏捏,迟迟不愿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的人,这种抗拒心理起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害怕批评、害怕反对的声音,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于是这种惧怕就成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可如果换种角度,批评本身可能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对待批评的合理态度是,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来看待。初成的产品一定是不完善的,有着或隐含某种缺陷,从外界的批评中采掘信息,才能使它们臻于完善。

    当然,很多时候,别人的批评并不正确,但思考和辨析这些批评本身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本能的抗拒批评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反对批评是两回事。后者往往意味着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坚定的信念。

    最后:对产品不断修正

    精益和敏捷思想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勇于自我修正。人们总是对自己的产品敝帚自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克服对它们的溺爱,对它们不断打磨。每一次版本的迭代前提,都是对自己产品的重新审视,或者是用一种新的框架或视角看待它,或者发现或添加了某些重要的细节,或者是把其中某些元素进行重组或重构。产品迭代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这也称为“沉没成本谬误”。彼得.德鲁克说过,最悲哀的,莫过于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错误的事情了。一个善于听取批评的人,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没有果断舍弃过去的付出的勇气,就会把这些错误继续下去,去赌一个小概率的正面结果,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用精益和敏捷的思想和方式走向人生的成功,需要做到三点:

    1、克服“过度准备”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收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的审视;

    3、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文章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益Vs敏捷给我们不一样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bs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