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鲁迅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65563/89634833dc96690f.jpg)
一、速成绝无可能
渴望速成,从微观层面来看,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
例如:
酗酒疯狂无度的;
嫖娼乐此不疲的;
吸毒罔顾死活的;
迷恋赌博……
第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而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例如:
谁都没有办法今天怀孕、明天生产。
从卵子受精到胎儿出生,大约需要40周,这个阶段无从跨越。聪明也好,力大也罢,一位母亲从怀上孩子到生出孩子,就是需要这么长时间。
宏观上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现状使然”。
大多数人对其自身的满意程度从15岁左右开始持续下降,这大抵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
从那时起,一个人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微不足道的,进而开始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拼斗、挣扎,直到45岁左右才渐出苦海,曲线开始上扬。
这就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思索、理解、实践、回顾,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的时间——30年。
在这漫长的30年里,由自我满意度持续下降所造成的浮躁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就越是浮躁。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
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
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不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
不成熟的人有一个通病就是整天都在想“我要……”,全然不顾自己其实一无所有。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
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如何跳出生活的本质这个死循环呢?很简单:
将一张纸对等一分为二做两个列表,一边写“我有的”,一边写“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要尽量客观地判断:
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
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
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投机的方式并非不能用,尽管它的成功概率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而它的失败概率甚至和它看起来的成功概率一样高。
哪怕最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暂时没有,但不不要怕,只要意识到这点,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时间、精力、智商、情商这些总还是有的吧!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三、完美永不存在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总是脆弱?
因为他们总会被现实打击,而且不明就里,常常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
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者更接近完美。
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
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谁在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丝遗憾?
现实如此,只能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