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继续阅读《把时间当做朋友》第五章6—11小节,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对于案例的使用应该谨慎
作者在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案例往往只代表个体性,无法进行每个人的普及。
比如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努力”。于是有很多作者都会依据这个故事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只要你和爱迪生一样努力,那么你也会获得和爱迪生一样的成功。可是其实爱迪生的这个事例并不能说明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个道理。这个事例只能够说明爱迪生对待工作热情,平时学习很努力。这个故事与我们所谓的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在我们进行某个结论的举证案例时,我们需要考虑这个案例与结论的逻辑自洽,而不是将“案例”进行张冠李戴。
二.辩证的思考
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中,我觉得作者进行了“名词替换”。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名词“对立论证”。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论点可以由正反两方面进行解释。比如,道德经中经常提到一个名词“无为而治”,圣人强调“以无为实现有为”,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可是,这样的“无为”可能在某些方面并不适用。比如教育孩子。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我们必须施加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但是,如果我们对对孩子的教育干预过多,又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其实作者想说的就是我们看待事情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看待,以此选择更有利,更现实的那个。
三.“感悟”与“道理”
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清楚“感悟”与“道理”。感悟只是个体的体验,而道理具有普适性。
比如我告诉你学习英语最好的方式就是“背诵句子”。对于这个观点,它只是我个人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种感悟,并不能称之为道理。但如果我说,学习英语必须要学会坚持。这个就是具有普适性的道理。
因此在面对生活中千千万万的观点时,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分清“感悟”和“道理”,以此决定我们是否“全盘接收”。
总结
总得来说,其实这三个观点都在向我们做出一个引导。那就是一定要学会思考,只有学会思考,我们才能学会“选择好的,避免掉差的”。希望自己以后在生活中,多思考,多学习,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更加“好”的道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69834/74f35c417336dee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