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周迅的演技?

作者: 885695e17357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11:39 被阅读26次

看到咱迅哥的情绪、眼神、天赋、灵性......各个方面都被大家夸了个遍,电影鲨就来说说周迅最打动我的“朗诵”本领吧,毕竟,懂得如何朗诵的演员,台词功力也差不到哪儿去。

不爱找电影资源的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不流泪情书(vip电影免费高清)

大学一直在用的,安利安利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的朗诵是这样的:

痛苦挣扎、随时“发功”

或者是这样的:

娇嗔多情、戏精上身

甚至这样的:

把你折腾到连亲妈都不认识你的艺考朗诵表演:

如果把这样的朗诵模式载入影视剧表演,我们看到的角色就都是这样的(和他搭戏需要替身)

这样的(和她搭戏速效救心丸是必备)

和这样的(和她搭戏.....实在不知道怎么搭)

好在有周迅,她让我们在不是被吓死就是被累死的被“朗诵”过程里,有了另一种可能。

《见字如面》里,周迅朗读了一封太平轮幸存者周侣云的家书。

1949年除夕前,载着近千名乘客的太平轮从上海出发驶向台湾,因夜航超载被撞沉没。船上932人遇难,仅有38人生还。周侣云正是那38人中的一员。

周迅用她平实的语气,就像你班级里的那个女孩儿,将周侣云的经历娓娓道来。船沉了、不会游泳的周侣云掉进水里,死里逃生……观众仿佛随着这些文字,经历了一遍女孩的无助和害怕。所有的过程,周迅都流畅地读了下来。但到了周侣云获救后返回上海的时候,周迅停顿了下来,泣不成声。

幕后的梁文道说,如果只是表面地读完这封信,是体会不出这封信的深层意思的,但周迅体会到了,那就是幸存者的罪疚感。很多灾难的幸存者,其实都不快乐,因为他们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死了,我却能活?这是一种很难用言语形容的罪疚感,尽管事实上她并没有责任,但她总会带着压力活着。周侣云见到表哥的父亲时,这种罪疚感便占据了她的脑海,而周迅,体会到了文字下蕴涵的情感。

《明月几时有》里,周迅饰演的小学老师(也是后来的革命者)方姑,在精神导师茅盾先生面前读他的散文《黄昏》。

虽然之前周迅在《风声》和《听风者》里都扮演过类似角色,但《明月几时有》里的迅哥儿似乎有意去掉了这个角色身上表演的成分,使得这个角色更自然,更像是她本人。周迅对方姑这个角色的诠释与她朗诵的《黄昏》片段,在气质上是吻合的,描写的不过是寻常生活里的普通人,朗诵的不过是海边普通的景,一切都是那样朴实无华、亲切自然,但一旦走进她们,你会发现,她们的内心和精神原来是旁人所不可比拟的丰富多彩,并且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周迅的这些处理让方姑这个革命者的形象,彻底摆脱了脸谱化,显得更加真实和伟大。

《如懿传》里,周迅饰演的如懿也是诗词歌赋挂在嘴边。剧中,早期的如懿曾吟诵“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讲述一个女子因爱上对她动心的男子,最终却被抛弃。这诗其实很不吉利,早早就暗合喻世了如懿将来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换成是别的女演员来演,很可能会把这首诗读成肝肠寸断的姿态。但我们看周迅的处理是怎样的,周迅反倒是尽量把它读得天真浪漫、诗情画意。让观众同如懿一道,沉醉在这个青梅竹马、纯情似水的恋爱年代里,以至于到了晚期的如懿身上,反差极大的另一句“皇上,你知道兰因絮果这句话吗?我少时读的时候只觉得惋惜,如今却明白了,花开花落自有时。”才会显得那么地有分量,即便在“爽片”当道的今天,也让观众会忍不住为如懿乾隆的爱情感叹一声。从“墙头马上”到“兰因絮果”,《如懿传》就是把一段纯粹爱情、一个美好的女子一步步砸碎、击垮、打烂给观众看,是一个不断叫人唏嘘感伤的过程。

只要是搬上台面的所谓“朗诵”,无论饱含深情,或亢奋激昂,在电影鲨听来是都是一种大庭广众下的做作矫情,对观众也堪称情绪强奸。这玩意儿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种艺术。只单单在周迅身上,我真的是听到了她的真情实感,也真的是感受到了她的身心投入,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周迅把角色当做自己,去生活而不是去演绎的好演技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评价周迅的演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ie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