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们为什么“不幸”?(下期分享如何幸福)
1.我们在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不幸”
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我们自己选择了“不幸”,是我们亲手打造了自己的“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
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既不是因为我们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我们陷入了不幸的境地,而是因为在那个阶段,“不幸”对我自身而言,更有利。你可能觉得这个事很难理解啊,我们来看一个书中的例子。
书中提到了一个女孩,她得了“脸红恐惧症”,一见人,就会脸红,女孩总说等自己的病治好了,就一定要向喜欢的男生表白,可是就是常年治不好脸红症。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教义,这位女孩之所以会患上脸红症,正是因为她“需要”脸红这一症状。
这个女孩最害怕、最想逃避的,是被喜欢的男孩子拒绝,以及之后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但是只要她的脸红症还存在,她就有了借口可以自我逃避,她可以告诉自己说“我无法和喜欢的男孩子交往全是因为我患了脸红症”。这样呢,她就可以不用鼓起勇气去表白了。而且,这位女孩还可以抱着幻想,“如果治好了脸红症,那么我也可以和喜欢的男孩交往”,这样,她就可以继续维持现状不做出任何改变。
这个故事,挑明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教义:有些人之所以不愿意改变,其实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不要给别人机会讨厌自己,或者不要给自己机会去遭到拒绝和讨厌。因为他下了这个决心,所以会极力避免去做这些有痛苦、有风险的事情, 同时还可以抱着“如果怎么怎么样,那么我也可以怎么怎么样”的幻想去维持现状、继续生活。而正是因为怕“被讨厌”,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我们下意识放大了自身的缺点,自主选择了自己的“不幸”。
- 阿德勒的目的论 – 强者的心理学
阿德勒明确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心灵过去所受到的伤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创伤,是导致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但是阿德勒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的。实际上我们会从过去的经历中,发现并挑选出符合自己“目的”的种种因素,然后选择了“不幸”来达到我们自己的“目的”。
我第一次读到“是我们亲手打造了自己的不幸”这句话的时候,认真停下来回味了一下。然后我就发现,阿德勒心理学,是属于“强者”的心理学。这里的强者,不是我们社会上给成功人士贴的标签。我这里说的 “强者”,是指一个人内心有力量,内心强大。
为什么我会觉得阿德勒心理学是“强者”的心理学呢?因为,当我们把自己的“不幸”归因到无序的外部世界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可以掌控和改变的那部分“世界”是极为有限的。而归因于我们自己,就意味着我们时刻拥有掌控和改变的可能,而且我们有责任去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他认为,我们很多人之所以长久地不幸福,是因为我们除了自己亲手打造了自己的“不幸”以外,还在不断下着决心:“我不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如果一直保持“我现在”的样子,那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根据经验驾轻就熟地推测和应付。但如果我们选择了一种新的自我,选择了改变,一方面,我们没办法再根据以前的经验预测未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知道未来的问题改变之后的我们有没有能力应付。
那么选择全新的自我,就意味着我的生活可能会充满不安,也有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更加无法掌控。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长时间面对不满的现状,人们往往还是在不断下着决心:“我不要去改变我的生活方式”,还想要维持现状。
书里提到一个例子。有个人,他从小性格非常孤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所以呢,他从来也不敢出门,就只待在家里。这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悲剧吗?阿德勒不这么认为。从阿德勒的心理学来看,这个从来不出门的人,他也知道孤僻的性格不好,但这个性格对他有利,因为有了这样的性格,他就有了不出门的理由,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顾。当下的他认为,被照顾的好处,大于性格孤僻的坏处,这就使他自己下定了决心,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一旦我们摸着“原因在自己”这一条线索,去追溯不幸的源头和原因,我们其实也就已经掌握了关于幸福的密码和钥匙。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不幸”的原因在“我”自己身上时,也就终于可能下决心扛起自我负责的重任,也终于可能获得改变的力量。
这时,我们面对自己的不幸,终于无处可逃了。而我们直面现实的勇气本身,其实就已经让我们成为了内心有力量的强者了。
- 无处可逃的我们需要的是勇气
阿德勒认为,我们人类不是那种脆弱的存在,不会一直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我们有力量用双手选择自己的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只要我相信我会幸福,那么我真的就可以获得幸福。我们不幸,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幸福,而是我们缺少了获得幸福的勇气。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中国烟草大王”褚时健,女儿自杀,自己贪污入狱,这对于每个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痛苦,但褚时健,一个从天堂跌落到地狱的人,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直面人生的困境。保外就医回到家乡后,他承包了2400亩荒山,开始种橙子,重新走上了创业之路,昔日的企业家开始直面土地。你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着一个大墨镜,穿着破旧的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谈论橙子6年后挂果的情景。而6年后呢,他已经是81岁的高龄了。我想,面对人生的波澜,他可能也曾黯然神伤,也曾想过逃避,但最终还是直面人生的不幸,把跌倒当成了爬起。
我们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苹果的标志性人物乔布斯,他曾经被未婚先孕的生母抛弃,这符合我们社会对“不幸”的定义。但是他没有被这些创伤定义自己的一生,反而很早就想清楚了什么对他而言是重要的事情。在他的传记中,“讨人厌”这个词贯穿始终,甚至有人这样描述乔布斯:“他非常令人讨厌,觉得自己可以不受任何事情的束缚”,他对待同事和商业伙伴很粗鲁,他的传记中写道,他甚至可以在参观日本工厂时,直接对工厂里的工程师说“你做的这个产品是个垃圾”。
当然了,这一些行为啊,是管理心理学里并不提倡的“辱虐”型领导行为。我们只是单说,乔布斯这位被写入历史的人物,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被人讨厌是他愿意承受的代价。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啊,乔布斯如果可以既有被讨厌的勇气,又不那么“讨厌”,自己会过的更幸福一些,这可能也是他试图去尝试一系列“心灵成长”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