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上课写体会,线上学习搞教研
今天是星期五,本周工作日的最后一天,值得记忆的细节有个一二三。
早晨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的前两个话题,触动很大。上午给我们班学生上网课,讲的是《京剧趣谈》里关于“马鞭”和“亮相”的内容。下午手写河南省党员教育“云课堂”线上培训心得体会。晚上参加商丘课题群的网络教研活动,宣传很到位,参与学习的人数多达7000多人,自己的收获也很多。
单位教师共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第二天(12月2日)
共读内容:第一章 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1.教室
通过不断地积累观察教室的经验,佐藤学教授形成了这样的看法: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地。通过这种多样性和固有性的表现,能够给每天在教室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教师们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呢?在本章里,佐藤学教授想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所采用的素材是在哪个教室里都看得见的日常小事。通过解读这些小事里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2.“主体性”神话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每次观察这些教学,佐藤学教授都陷入沉思,思考这一支配着日本教师的“主体性”神话。
3.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
4.应当讨论的问题
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正因为如此,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手势
“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出来,使其成为了人为的游戏。
2.束缚思考的东西
“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符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
3.主体性的假象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