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袁术,他是袁绍同父异母的亲弟弟。
这个人,张口就是吾家四世三公云云。这个人,只注重“名”,不注重“实”,在十八镇诸侯中最先败亡。
他是十八镇诸侯中首先称帝的一路诸侯,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他也是诸侯中死得最早的。
乱世之中,各路诸侯争锋,谁先称帝必然成为众矢之的,这个道理后世有个聪明人把它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这个聪明人叫朱升,明朝开国谋臣,他给朱元璋制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战略方针。朱元璋凭着这九字战略方针,败张士诚,灭陈友谅,攻入元大都,最后建立了大明帝国。
朱升的九字战略方针,其中最后一条是“缓称王”。而朱元璋的两大对手,张士诚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祐;陈友谅建国号大汉,自称大汉皇帝,改元大义。而最后这两个先称王的,均死于后称王的朱元璋之手。
朱升是聪明的,乱世之中,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城池粮草才是根本,这是“实”。而皇帝的名头是“名”,有“实”才能保住“名”,无“实”则“名”不长久。
这么简单的道理,袁术就是不明白。孙策用其父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为质,以攻打刘表报父仇为名,从袁术手里借走了几千兵马,从而建立了江东根据地。袁术的见地,比不过刚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孙策。在袁术的眼里,一块石头比几千兵马还重要。
另有一人,既注重“名”,又注重“实”,而且把二者结合得堪称极致。
这个人就是自称大汉皇叔的刘备。
“实”在“名”之前,不代表“名”没用,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连孔子都讲“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刘备是个买草鞋的。一个卖草鞋的,在乱世之中要如何崛起呢?
刘备首先想到的是要加强自己的实力,在有兵就是草头王的时代,刘备首先要做的就是拉人头募兵。
他先找了看家护院的关羽,后找了屠猪买酒的张飞,与二人结为兄弟。这两个人武艺高强,拿现在的话说,是妥妥的兵王。
光这两人还不够,刘备以募兵讨黄金贼为名,找了中山国贩马巨商张世平和苏双募捐,二位巨商赠刘备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刘备以此成军。
后来刘备被吕布占了徐州,率兵逃往广陵郡。正在一蹶不振之时,刘备与徐州巨富麋竺结了姻亲。
刘备娶了麋竺的妹妹为妻,麋竺成了刘备的小舅子。麋竺有多富呢?据史书记载,麋家鼎盛之时,家中奴仆就有数万人之多,其富裕程度可见一斑。
麋竺在陶谦三让徐州之时,就看出了刘备是人杰。刘备落难时,麋竺就带着家中两千奴仆和全部家产投奔刘备,刘备凭着麋竺的资助,迅速崛起。此后,他先收了徐庶为军师,徐庶为曹操挟持后,又因徐庶举荐收了诸葛亮为军师。
在加强自己实力的同时,刘备没忘了给自己“正名”。
他出身低微,是个买草鞋的,没啥号召力,怎么办?那就扯虎皮做大旗。
该怎么扯虎皮做大旗呢?这还真是一门学问,虎皮要扯,但还得扯得让人信服才行,没人信服的虎皮是不管用的。
刘备想到了一个办法,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为什么是中山靖王呢?因为刘备是中山人。
刘备深知,如果说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就是落魄王孙,这是很容易引起老百姓同情的,所以他打的是同情牌。
且说这刘胜是谁呢?他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弟,封国在中山。
刘备没说自己是汉武帝刘彻之后,因为不能这么说,汉武帝的后代怎么可能混到买草鞋的地步呢?如果说是汉武帝之后,很容易引起怀疑,而且汉武帝的谱系很好查,万一那个好事者细心研究,查出了纰漏那就丢人了。
刘备还是读了不少书的,他选择刘胜作为自己的大旗,是有原因的。史载刘胜为人喜好酒色,有儿女一百二十余人。子女一百二十余人,即便有好事者去查刘备与刘胜的关系,怕是也难以查得到,因为从西汉到东汉已经过了十七八代了。而且西汉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推行《推恩令》,强令诸侯王以下逐步分封,到了东汉,许多皇室后裔就无地可封了,所以早期刘备的落魄潦倒也就见怪不怪了。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是若无人给他背书,给他认定,这大旗还是扯不起来。
找什么人背书呢?刘备想到了最佳人选,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汉献帝。
刘备深知汉献帝为曹操所挟持,如果自己找汉献帝表忠愿意复兴汉室,汉献帝如果聪明的话,绝对会卖他个顺水人情。
这是一场赌局,赌对了,刘备就成了真正的大汉皇叔;赌输了,顶多被汉献帝拆穿。但是被拆穿又如何呢?外人对他自封的刘皇叔本就半信半疑,拆穿了自己又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损失,毕竟他已经是坐拥兵马钱粮的一方诸侯了,他有实力,根本不在乎这个。
事实证明,汉献帝是聪明的,他与刘备心照不宣,当即认了这个所谓的皇叔,并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有了皇帝的加持,刘备成了真正的皇叔。
自此,刘备打着皇叔的旗号,以汉室正统自居,以“复兴汉室”,”仁义著于四海”之名,延揽天下英雄,迅速在各路诸侯中脱颖而出。
所以说,自古好名无实者必亡;而名与实并重者,大事可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