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时候,感觉上是一本鸡汤书,从名字上看,并没有什么亮点,或者说是很俗套;粗略地翻看一下目录,也不觉得是什么新鲜的东西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通篇“正确的废话”。
直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经历和了解更多事情以后,当我在拆书群再次有幸学习这本书,才真正地开始感受到真正的价值。
我开始真正明白,之所以我从前会轻视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对于这本书的误解,而现在看来,这本书无疑是通往高效不可或缺的钥匙!
先看看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如果你也有以下的疑问:
总觉得好机会离你总是很远?
忙了半天又常常最后发现没有实质的收获?
事情似乎总是很多,老是找不到头绪?
即便觉得费尽口舌,也很难说服他人?
搞不懂别人究竟在想些什么?
与别人合作的结果总是很难尽如人意?
虽然觉得自己一直很忙,却进步不多?
针对以上问题,本书做了非常精要的解答,来看看这本书具体都说哪七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习惯二:确定目标(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 FIRST)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习惯五:设身处地(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习惯六:集思广益(SYNERGIZE)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可以说,这七个习惯很好地概括了高效者应有的品质,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实际操作的准则。
当然,也正如我开头所说,这七点看起来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道理。
难道不是吗?
做事如果不积极主动,难道要消极?要事不放在第一,难道不重要的事情在第一?
可问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能做到这些,而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恰恰说明本书对于高效理解的通透。
什么是通透?
在我还小的时候,觉得那些整天说些高深复杂的东西的那些学者特别牛,尤其是在学生时代,我总觉得,老师说的复杂只是因为我们的水平不够,讲的越难就越能体现出老师的水平。直到我开始遇到一些特别的老师,对于同样的内容,他们可以三言两语,通过更加形象的方式就能够让我们理解这些知识。
我开始慢慢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对于新知识,只做简单的复述必然会导致初学者的困难,只有真正的高手才有能力把这些新知识分解,以他人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而这基础便是对于知识本身深刻的理解。
要知道,单单对于高效来说,我们可以给出数百个答案,有无数相关的理论,而作者却可以通过七个习惯就把这些内容做一个相当完整的归纳,可以说,几乎所有关于高效的秘诀,都离不开这七个要诀,如此巧妙的总结,对于一心想要求得高效秘诀的探求者,无疑是最好的答案。
而这本书让我惊艳的不止于此,这七个习惯在完美归纳高效秘诀的同时,还为读者执行计划提供了非常有效切实的行动准则,只要将这些要点进行拓展,就能迅速得出极有效的行动方案。
如上图所示,将本书提出的七个习惯在书中做了精彩的诠释,根据作者引申出的概念,我们不仅能够对高效的道理产生深刻的认识,更加能依此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改变。
可以说,只要我们能够老老实实按照书中的内容去做,高效就绝不是问题,只是,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会把这本书束之高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往往会忽略书中最精髓的秘诀。
学习书本的内容并不难,但是学到最后,最容易忽略的往往却是最根本的内容,而一本书真正重要的便是它的标题了,我认为,“习惯”二字正是本书最重要的。
高效并非是名词,而应该是动词,即便把书中的内容琢磨得再透,如果你迟迟无法养成习惯,不能把书中的内容真正作为习惯去每天坚持执行,那么高效依然是天方夜谭。
这里,我建议把这七个习惯写在便签并存入手机的备忘录,在你学习或是工作的场所,不妨把便签贴在显眼的地方,而在有空的时候,也可以时不时拿出手机看看这些要点,通过这样的提醒,你可以明确自己行事的准则,尤其是一天结束,完全可以问问自己:今天我做的事情到底符合高效的习惯吗?我哪里可以做的更好?我又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的行事更为贴近高效的准则?
当你明白了高效的根本原则,并能够坚持通过“实践——反馈”的循环来践行,那么高效便非难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