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疯狂的时候,我们整天整天的泡在微博微信里,仿佛社交承载着我们的全部,生活、工作,通通都在里面,感叹现代网络社交改变了一切,我们不再有150人社交圈的限制,不再面对陌生人紧张难过,不再因为没有朋友而焦虑,相反,我们有了太多的朋友,以至翻一翻通讯录,不少人已经想不起来对方是谁了。
这就是网络的力量,它确实让人和人的连接变得不同。极大的便利、极大的群体,稍微不加控制,激增的圈子就过度膨胀了。嗯,相信我,很多人是不控制的,根本就没到控制的时候。
“朋友”们为何而来?
他们和我们一样,熙熙攘攘,三三两两,难不成是因为寂寞想找个人聊天吗?自然不是。
我们过去活在一个熟人社会,熟人在中国“意味”着很多,熟人被认为是资源。所以有熟人好办事,是天然的想法,饭桌上动不动就在话匣子里填满各种高大上的熟人,“那谁是副县长的小舅子吧,认识认识”,“哦,孩子他班主任家孩子啊,上次给他办过事情,找他没问题”,“到深圳找我啊,宝安那片提我打折”,“今年孩子高考差点分数,韦老师能帮忙的”。
熟人在过去帮了好多忙,没有熟人咋能活得下去嘛!我们从熟人系的山沟沟里面、小县城里面出来,在这陌生的北上广,我们靠谁啊?我们得快快找到熟人,没有熟人得变成熟人,这样才能找熟人帮忙啊!太绝对了好像,其实这一代代新人,其实是相信自我价值的,只是越到后来越是会遇见一些“不公”,权利的不公。这些不公背后,往往都藏着“熟人”的影子。
于是三观还没养正,将信将疑的时候,正好遇见了社交泛滥的移动时代,这他妈赶上了啊,多个朋友多条路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啊!加呗,反正加个好友也就秒秒钟的事情,有网络我不怕,手机通讯录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微信通讯录,24小时在线,想说就说,完全免费,还能看到朋友最新动态,这玩意真是帮助我等P民的绝佳升迁机遇啊!赞!
等等,朋友互动了吗?
还没有微信的时候,还没有QQ的时候,我们和朋友们通常是约一场球、打一场牌、唱一宿歌或者爬一座山,一起吃喝玩乐,一起经历困苦酸甜,所以朋友少但彼此确实熟悉;自从把朋友搬到互联网上,我们的目光一下子可以看到很远、很宽,以前身边的朋友不再那么被自己崇拜了,因为网络的那端明明有大神更值得崇拜,我们第一次跟大神走得那么近,而且TA居然也是我朋友圈的一员!这是多么的三生有幸啊!
可问题是,大神有没有拿我们自己当朋友呢?十之八九是没有的,为什么?因为不提供价值的关系链,还不如不存在。单相思式的关系,造就了一堆虚拟资源,以为可以被用来当成垫脚石、杠杆,实际上可能什么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了一层很浅的关系之后,大部分人是不懂得如何去经营这些关系,让陌生到熟悉,到可以真的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或者浅点讲“跟大神学习”,让这些成为可能。大部分人是不会的,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量的关系捧场了,以为有了一个微信号就是有了一个朋友,可笑之极啊,难道不是吗?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总能收到很多微信祝福,以前是短信,要花钱的,现在是微信,免费啊。信息莫过两类,一类是转发自网络段子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称呼,看上去就知道是群发的,就像大老远飘来一阵风,接到这条信息的时候,就当“哦”一下,知道这是过节了呢,有些段子还蛮搞笑的,自也更加能收到重复的。还有一类是有正经称呼的,这样的多走心啊!泪崩了要。百忙之中能写上对方的名字,很是了不起的,这跟后面的内容已经没啥关系了,谢谢不是群发消息……可是往往十之八九,看下上次联系记录——去年年三十。
我们在热闹的网络时代,把诸多希望搬到线上,也以为朋友们的热情跟过去一样能上线。可这个社会是现实的,人和人相处,必须要花时间,过去的熟人模式更是如此;如今熟人已经不是都熟了,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上的社交未尝不可,但还是回到那句话——“你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了呢?”。过去我们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现在依然适用,相处久了,自然“路遥知马力”,只是有些人善于在很短时间内销售自己,有些人则只会老实本分地活久见罢了。至于价值,老实本身也算是一种价值吧,因为“无公害”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得了,不是吗?
回归寂寞
翻一翻自己的微信通讯录,是不是真的已经好多朋友不记得怎么结识的了?是不是也经常收到“通讯录清理”的消息?泛泛之交,不足为友。我们在疯狂的网络里迷失自我,把虚拟的连接,看成了真实存在的关系,又忘记了自己是怎样的存在。
十年前,自己是怎样的,十年后的今天,还认识自己吗?再十年后呢?
是时候问问内心的小人,她累不累,苦不苦,有没有被你哄睡着了,如果睡着了,让她醒醒,因为明天,要带她一起出发,丢掉网络可以,丢掉自我,不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