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对于“诚信”二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美国社会的运作逻辑中,个人诚信的重要性被抬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即便是冒着被欺骗的风险,整个体制也首先假定人们会遵守诚信的游戏规则;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知道:欺骗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
还记得刚在本城安顿下来的时候,我们首先去AT&T办当地的手机号以及选择通话套餐。办完离开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人家并没有让我们当场付钱,说是每月底结一次账,但连信用卡号码都没问我们要——现在这两部手机是可以无限度打国际电话以及上网的,他们难道不担心我们欠下巨额费用?家人说:“他们登记了我的社保卡号啊。如果有欠费会影响信用记录的,所以一般人也不会冒这个风险。”哎,这年头连护照都可以是假的,社保卡号难道就没风险?
更让人惊讶的是无条件退货政策:有的商场退货时间长达90天之久,而且没有购物小票居然也可以退。这个政策真很容易让人钻空子,例如《绝望的主妇》里,Lynette在经济窘迫的时候就曾经买过大牌职业装充场面,她特意不撕掉吊牌,打算穿完再退回商店。我也听说过有人在超级碗决赛的当天买最大屏幕的电视机,看完球赛后再退货。
纵然是冒着这样的潜在风险,美国的零售业也依然坚持以相信个人诚信为价值观,为大众提供便利的退货自由。这让我不禁联想起当年里根被刺杀差点丧命,即便如此,他都坚持不应该禁枪。这两者的逻辑是一致的:不能因为有一小撮人钻空子或做了坏事,就限制大众的自由。
又例如,在美国你给保险公司打一个电话就可以随时终止合同,然后系统会自动按天数退回余款。我有一次帮一个英文不太灵验的朋友打这个电话,告诉接线员这个朋友昨天刚把车卖了,所以需要退保险。我认为退款最早也只能从打电话的当天开始算起。没想到人家说:“是昨天卖的?那我就从昨天开始算吧。”而在这个过程是无需提供任何买卖证明的——如果有人非说自己是上周把车卖掉的,没准就能多退回点钱。
关于私人之间的二手车买卖,还真是考量诚信的重要时刻。因为买车是需要在成交价的基础上另外交税给政府的,其中有可能存在的一个猫腻是:买家会让卖家在文件上填一个比实际成交价低的价格,这样可以少缴税;卖家甚至可以假装赠送,那就完全不用缴税。
当我跟我的朋友C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对这样一个满是空子可钻的政策居然得以存在表示惊讶。而C的反应是:“我买过也卖过好几辆车,可我从来都是按照实际成交价填写的,也许像我这样诚实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