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我的理论

无我的理论

作者: 青松悟语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16:16 被阅读0次

佛教的无我理论其实也是经历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的过程。早期的佛教的无我理论,就像世尊当年反复讲到的那句话:“这个不是我,我的不是这个,这个不是我的真我”。那么既然提到真我,就有一个更本质的我,这个更本质的我,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界,那么在这句话中相对于真我的我,那么我们姑且称之为现象界。世尊当年所说的无我是指现象界,而不是指本体界,本体界的真我,它的特点形状是什么,世尊存而不论。所以他说的是现象界的无我,那么既然说现象界无我,是不是就没有现象的我?也不是,这里的无我并不是没有,而是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个我不但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它还是依靠条件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这个依靠条件而存在的我,自然就没有独立的自体。不断变化就是不永恒,所以说无常。没有独立的自体,所以说无我。所以这就是无常无我。这个无我的概念是说,作为人认知到的这个现象的我,既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永恒的存在。那么在扩展开来其实是三个意思,一是现象的我不是永恒的,是不断变化的,二是现象的我没有独立的自体,都是靠各种条件产生存在,第三是相对于真我,这个现象的我是虚幻不实的(但不等于不存在)。所以早期的佛教,明确的这个无我是这个意思。后来所说的真空妙有,空有不二,三谛圆融等等,都是后来不断的发展的。这些发展的理论,都是回答了当时人们的一些疑问,应该说是对治了一些时代的弊病。其实早期佛教对这个本体论是存而不论的,那么这个从存而不论,就为后来人们的议论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的空间。所以后来对这个议论争论都非常多,那么如果你要是看早期佛教的话,其实是不讨论这个的。佛法不是哲学理论,而是智慧的训练,是提升智识的学问。那么早期佛教就是以四念处为主入手来如实地观照自己的身心感受,对于自己的身心感受不评判不追究不分别,逐渐的把意识从现象的我的概念里超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第三者的视角,这样呢就是建立起了一个对概念的超越。再通过不断的修行以后呢,能够达到提升智能,提升智能以后呢,就能够实现认知的超越,进而就有可能去认识到那个真我。因为这个真我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一旦去形容它的象状,人们就会执着于这个象状出不来了。对凡夫来说,怎么说你也无法理解,但是当你认识到真我,那么你也就已经不是凡夫了,也就不用再跟你说什么是真我了,因为你已经觉照到了。-青松悟语

相关文章

  • 无我的理论

    佛教的无我理论其实也是经历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的过程。早期的佛教的无我理论,就像世尊当年反复讲到的那句话:“这个不是...

  • 如何理解《史记》中孔子对老子的“犹龙”之叹

    作者:张松法 中华传统文化之理论阐释(十) 无我看清做对双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总纲,运用无我的境界上所产生的智慧...

  • 2020-06-19

    无我与不朽 古今中外,讨论人生问题,似乎有两个大理论是多少相同的。一是无我,一是不朽。初看若相冲突,既要无我,...

  • 佛陀与基督

    一、他们所创立的宗教的理论基础 佛陀创立“无我”理论,佛教其实是作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异端,佛陀的年代里,轮回有主体,...

  • .皆是无我

    .皆是无我 我本无我,众生亦是无我;众生无我,世界亦是无我;世界无我,万法皆是无我。身心内外众生世界都是无我,所以...

  • 《次第花开》笔记及小想@别的笔记

    生而为人,有多难得 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 无我减弱对外物的贪执/事物无我,却随...

  • 不正思维不正问 第四讲

    课堂感悟 彩云记于2017年7月6日 本节课核心在反复阐述“无常”、“无我”“苦”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理论如何...

  • 无我和忘我

    佛说,无我相。但「无我相」是什么呢?与「无我相」相比,我们更熟悉「无我」的语境。我们常说,「忘我的工作」,指的是工...

  • 阅读体会|“空的宽广”—舍得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对人、事、物、知识理论) 而由于色是非补特伽罗之法,其圆成实即法无我 —《因明学入门...

  • 佛学

    佛教卍创始,佛教史,佛教理论架构是对于佛学研究必须知道的。 四法印,诸行无常是客观,诸法无我是主观,有漏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我的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bl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