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素书房诗词课,我三点半到的时候,施老师的讲课已经进行到一半了,苏式生活,风雅有趣,我听得有趣,只后悔迟到了,少听半节课。
轮到我晚六点开始上课,又忘记拍照了。
今天讲的是苏州状元彭定求总裁《全唐诗》的故事,这课上周讲过,今天没改PPT ,内容略作调整,效果很好。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
同时,康熙颁下御书并传旨“你学问好、品行好,家世好,不管闲事”(《清史列传》卷六十六),命彭定求到扬州书局担任《全唐诗》总裁,与汪士鋐(吴县人)、汪绎(常熟人)、徐树本(昆山人)等一起编纂《全唐诗》这部煌煌巨著。
六十岁的彭定求背上行囊赶赴扬州,全身心投入《全唐诗》的编纂。因为有前人的研究基础,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一年多后的1707年底《全唐诗》即告编成。
修成的《全唐诗》计900卷,共收录诗歌49403首,诗人2873人,它以时序排列,并系作者小序。
《全唐诗》加上后人补录的,大唐289年的历史,现存诗歌总数为53000首,按后世诗歌数量来推算,唐诗总量应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历史长河中流失了大半,只有很少数流传下来。
《全宋诗》已知收录27万多首,《全元诗》有12万多首,《全金诗》12000首,《全明诗》《全清诗》还没编出来,有专家估计明诗总数有50万首,清朝诗歌可能超过300万首。
完成编纂任务后,彭定求就告老还乡,在苏州葑门他父亲彭珑所筑“志矩斋”后筑“南畇草堂”,并在住宅旁葺“茧园”数间,课题子孙。
1719年,彭定求在家中去世,享年75岁。
彭定求去世八年后的1727年,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1701-1784)又是连中会元、状元,成为科举史上唯一的祖孙状元,成为吴中科甲盛事。
十全街上的状元府第,文武官员经过时都要下轿落马,或绕道而行。其族人每逢喜庆,大都要用四扇衔牌,一是“武英殿大学士”,二是“军机大臣”,三是“五子登科”,四是“祖孙会状”。
这祖孙会状,就是指的彭定求与孙子彭启丰。彭启丰有四个儿子,一个举人,两个进士。他的女婿庄培因(武进县人)是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状元。他的孙子希郑、希洛、希曾,曾孙蕴辉、蕴章都是进士,科目之盛为清代吴中之冠。其中彭蕴章官至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
现存的葑门尚书第大厅有一幅大学士嵇璜书写的对联“人间文福无双品,昭代科名第一家”。
参加《全唐诗》编写的十位大儒:
彭定求(苏州长洲)、汪士鋐(苏州长洲)、汪绎(苏州常熟)、徐树本(苏州昆山)、沈三曾(浙江归安)、杨中讷(浙江海宁)、查嗣瑮(浙江海宁)、俞梅(江苏泰州)、车鼎晋(湖南邵阳)、潘从律(江苏溧阳)
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号退谷,又号秋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会元,官中允。
汪绎(1671年-1706年),字玉轮,号东山,江苏常熟人,中国清代官员、诗人。
汪绎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会试第三名,闻父病,南还。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馆中应制之作称旨,多蒙赏赐。任会试考官,得查慎行等10人。充纂修《朱子全书》官。以母老乞归。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驾南巡,择在籍翰林官10人校勘《全唐诗》,汪绎在列。书未成而卒。
徐树本,字道积,昆山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659年状元徐元文(1634年-1691年)的第二子。曾担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后还乡养母。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曾参修《全唐诗》。康熙四十九年(1710)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