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2:侵犯  亲社会行为  社会影响

12:侵犯  亲社会行为  社会影响

作者: 安也也 | 来源:发表于2017-04-26 11:21 被阅读0次

1

侵犯

即侵犯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区分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

2

去个性化

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的状态下,如匿名或黑暗中,行为责任意识会降低,做出通常不会做的事。

3

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行为: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4

责任分散假设

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Latane)和达利(Darley)受吉诺维斯案件启发研究亲社会问题,提出了在吉诺维斯案中因多人在场,导致了社会责任的分散的假设。为了验证该假设,拉特纳和达利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各种应急情境中,被试相信在场的其他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有责任的意识越低,实施帮助的比例越小。

5

旁观者效应

其他旁观者的存在,会降低个人提供帮助或实施干预的可能性。

6

社会影响

由于社会压力,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

7

从众

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分为真从众,权宜从众。

8

米尔格莱姆权威
服从实验

米尔格莱姆于1963年在耶鲁大学进行的权威服从实验表明,人类具有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场景下,人们会听从权威的命令去做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伤害无辜的人。

9

社会助长

指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的现象。

10

社会惰化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11

群体极化

群体的决策比群体中的个人的决策更容易极端的现象。

12

冒险转移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13

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性路线的现实性评价会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称为群体思维。

简答题:

1侵犯的原因

关于侵犯的原因,有下面几种观点:

生物学解释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但受到对立的生的本能的妨碍,从而使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与弗洛伊德一样,习性学家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正好相反,他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来保护领地,使物种能代代相传。侵犯是以失败者让步为目的。

侵犯-挫折理论

(1)早期观点:最初提出侵犯挫折理论的心理学家多拉德(Dollard)等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

(2)理论修正:心理学家米勒(Miller)提出修正观点,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挫折并不必定引起侵犯;挫折与侵犯的关系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3)武器效应:指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Berkowitz)以“武器效应”研究为依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社会学习观点

(1)心理学家沃尔特斯(Walterk)的研究,揭示通过奖励儿童的侵犯行为,可以明显增加儿童对于侵犯性行为方式的运用。

(2)班杜拉通过实验研究,证明通过观察榜样的类同行为,儿童就可以学习到侵犯;行为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

2  促进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1)增强责任的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1)帮助人们正确地解释事件,并去承担责任,可以增加人们对于事件的卷入;旁观者的提醒,使事情的解释和责任变得更明确了。(案例:商业偷窃行为)

2)人际相互作用对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如:自我介绍,简单的相识)

(2)提供亲社会榜样:亲社会的榜样,譬如亲社会电视节目,能够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3)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1)心理学家戈尔德曼(Goldman)将留面子技术和登门槛技术结合到一起,结果使更多的人同意提供帮助的请求;

2)西阿尔迪尼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被要求捐小数目的人比被要求捐大数目的人实际捐助的比例更大--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利他主义自我形象,更难以拒绝做一点小小的奉献。

3 从众原因

(1)行为参照:很多情境,人们由于缺乏知识,因而需要从外部情景中获得指引。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最可靠的首选参照系统。

(真从众)

(2)对偏离群体的恐惧: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对于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待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则是厌恶、拒绝。

(权宜从众)

(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cohensiveness)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个人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维护群体的形象来维持自我的价值。

(真从众)

相关文章

  • 12:侵犯  亲社会行为  社会影响

    1 侵犯 即侵犯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

  • 单元十二(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社会影响)

    单元十二(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社会影响) 1 侵犯 即侵犯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

  • 亲社会行为

    我们在课堂上学到一个新词:亲社会行为。开始我还觉得这词很别扭,不好理解,那么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 我们...

  • 2020年,第55本书《社会心理学》

    一,1,我们的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环境,还有主观解释… 2,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塑造行为,性格也塑造行为...

  • 1307晚年落魄的大伯

    人天生就是社会性动物,他的思想、行为或多或少会被他人或社会影响。 ...

  • 社会性动物

    社会影响(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社会影响”。 为什么费劲研究显而易见的道...

  • 社会建构和阳明心学

    认知是心理建构的结果,与外物无关,行为是认知的另外词语意思表达,处于社会影响中却无法觉察社会影响,这才是我们要警惕...

  • 《发展心理学》亲社会行为

    《发展心理学》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应该很好理解,与攻击行为应该正好相反,如果说攻击行为是一种利己行为,那么亲社会...

  • 一、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受...

  • #30天专注橙长计划#社会心理学学习Day12

    10月29日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 一 社会影响是指人们对于欺了人的态度、信念、观点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侵犯  亲社会行为  社会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di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