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萃取案例知识图谱
20200611#案例萃取与岗位经验内化#课后复盘

20200611#案例萃取与岗位经验内化#课后复盘

作者: 燕敏Lisa | 来源:发表于2020-06-21 08:40 被阅读0次

      上周四、五两天参加了孙老师关于“案例萃取”的线下公开课,收获匪浅。烧脑的两天,略有强度的两天,更是产出成果的两天!在休整了一周后,今天做了细致复盘。

    这一次公开课是益策组织的,主持人让我们和同桌伙伴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才发现我们组有7位伙伴,其中四位是老板电器的员工,是专程从杭州赶来的。随后主持人要求我们全体站起来一起朗读宣言词,惊讶之余恍惚回到读书时代。朗读完还要自已签名和请旁边的同学签名,满满的仪式感啊!

    课程开始啦!孙老师在介绍完两天的课程内容后,就进入了第一环节!

    当我们用孙老师的模板再次进行自我介绍,发现真的好用多了,比起刚才一轮只说了一个名字,这回介绍的信息更多了,彼此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之前听过孙老师对于“知识萃取”的线上讲座,对于萃取稍有了解,也极为认同。

    华为CEO任正非曾说:……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很重要,更主要还是视野。所以要把经验写出来,年轻人看了案例,上战场再对比一次,就升华了……现在你们要善于把经验写成案例,否则做完了沾沾自喜,经验还只留在你一个脑子里,没有传承……

    所谓的知识萃取,包含了对显性及隐性知识的整合、加工及提炼。显性的知识是显而易见的,那隐性的知识呢?如何让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如何将经验挖掘?这可能是不容易做到的,却也是企业需要的。

    在某一岗位上进行经验萃取,一方面可以留下少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新人快速上岗。

    萃取包含了三个方面,那就是:我们需要哪些知识(知识图谱),如何来生产知识(知识萃取),如何来传递知识(知识运营)

    墙上早就贴满了9张海报纸,每小组3张。这是孙老师最擅长的课程框架,也是为我们学习搭建的脚手架,在两天学习后,空白处都会被各色便利贴贴满了。成果也就展现出来了。

    一、知识图谱

    开始知识图谱之前,首先得确定一个岗位课题。共有三个小组,每组一个课题,我们组一致决定选择“培训发展”的课题,就以老板电器这个公司为例,来萃取“培训发展”这个岗位的经验。

    1、业务痛点

    我们首先讨论的是,作为“培训发展”这个岗位的业务痛点是啥,分别从“我的视角、员工视角、业务部门视角以及企业领导视角”来思考。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可以根据实际工作场景中存在的痛点(难点)来制定计划和目标,而不是根据培训本身流程来照搬。最大的区别便是:学习设计的起点不是“知识”,而是“人、场景、行为”三要素。

    2、业务场景

    在写出了所有的业务痛点之后,接下来就是要梳理业务流程或模块了。梳理业务模块是为了更好地回到业务场景来萃取经验。

    接下来是列出期望目标/KPI,也就是说,如何来衡量我们成功了。这个期望目标是要可评估,可测量的。

    以及要实现这个期望目标(KPI),需要员工能做什么。也是是员工应该会的业务动作。

    最后再梳理为帮助员工能做到正确的业务动作,各需要获得哪些知识。并且需要和前面的业务痛点联系起来衡量知识模块。

    3、学习成长路径

    在我们梳理出了作为”培训发展“这样 一个岗位所需要的所有知识模块后,并将它们分类。也就是设计一个培训的发展这样一个岗位的学习成长路径。对于员工来说,就已经全面了解:我在什么时候应该学什么。而对于主管来说,也非常清楚各阶段都应该安排哪类培训课程,以此来胜任当前工作。

    在第一部分的岗位知识图谱梳理完之后,孙老师给每组提出了一个问题:

    1、知识图谱和传统课程区别?
    (目的、依据、思维方式、特点)
    2、企业在什么阶段/背景下,需要做知识图谱?(业务迭代、典范复制、标杆打造、价值传播)
    3、哪些岗位/群体值得做知识图谱?
    (覆盖面、影响力、可培养)

    在学习了一天的知识图谱相关内容之后,确实很有必要再深入讨论下,我们为什么要费心思来做知识图谱呢?

    随后孙老师用几道题来检验我们是否理解: 比如说培训机构的课程顾问和课程老师?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和客户主任?

    乍一看题目还真是稍有难度的,但是通过覆盖面、影响力、可培养这三点,真的就容易地选出可以优先做知识图谱的岗位来~不得不佩服啊!

    这是第一天的内容。完成了一大张海报的内容。

    二、知识萃取
    第二天上课前,老师先让我们合上学员手册,要给我们做测试,让我们写出昨天确定岗位知识图谱的一个流程来。

    因为全程非常认真的参与了每一个讨论环节,主要是咱们组讨论完结果的便利贴都是我在写和汇总,所以对昨天的内容早已牢记在心。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了,并进行了分享。

    今天来了几位新学员,孙老师直接用我写的内容给我们重新细致地回顾了一遍,梳理了昨天的一个个步骤。今天的任务更重呢,还有二大张海报的内容要填充啊。

    课程开始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测试。考验我们大家对数学的敏感度,虽然我财务干过好多年,但我自认为对数字并不敏感。但想着这个测试肯定好玩。

    孙老师给我们3秒钟的时间看了一张图,上面有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各种点,需要我们估计下小球的数量,把预估的数字写在本子上。

    我写的数字是70。有人报了85,当老师问还有没有更高的,于是118,158,一直到280。最低的有40。
    果然数字差异很大。

    然后让我们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数,我们组是76,3个组总平均数是97。显然我们组平均数是最低的。伙伴们还非常自信的说,我们预估的数应该是挺准确的。

    当老师公布正确答案是68时,我有点觉得不可思议啊,看这运气!事实也说明了群体的差异度比个体的差异度要小的多。

    也就是说人越多,数字会越接近正确答案。智慧在民间,还是希望小组每个人都能把自已的经验贡献出来。

    我们组因为平均数最接近答案,每个人都得到了孙老师手绘的“这TM也是理论”的书签,书签很早之前就有了,特别喜欢这套书签。

    接下来就进行知识萃取啦!
    首先从昨天的诸多知识模块里挑选一个知识模块,这个知识模块要求是有效性高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且小组里有这方面的专家的。

    我们组选的知识模块就是培训项目中的方案撰写。(这个模块包含了预算前期准备,培训设计,课后反馈等一系列的内容)

    将隐性的经验萃取有四个步骤:

    1、做准备——运用STAR模型对一个典型的方案撰写过程。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是回到业务场景,回到事实层面。同时也可成为一个案例萃取。

    2、通过三个层面(事实、方法、理念)把隐性经验显性化

    从专家讲述自已的故事中去挖——事实中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事实层面(what):我们是如何做的,做了哪些步骤。——回忆
    方法层面(how):每个步骤用了什么技巧、工具,方法,有什么注意事项吗?——细化
    用孙老师的话说,这个层面需要问到被骂:这个事情你还不会做吗?细化到任何一个人(笨蛋)都能做到。
    理念层面(what):当时做的时候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当时心理在想什么,思路是什么,涉及到的现有的知识点是什么?——深挖


    老师通过“教新手如何侧方停位”这个案例,从三个层面分别演示给我们看,最后都挖到了哪些技能。

    3、知识的模块化——把显性化的经验按照ASK来分类。

    知识来自哪里?现存的资源(显现)、经验的萃取(隐性)。
    难就难在如何把隐性的经验萃取出来。
    合并同类项,提取关键词并取个名称。撰写方案的5个步聚等~

    4、最后把ASK中核心的知识点用可视化的方式来建模。目的是帮助人们有效地来做记忆 。
    (六种方式:罗列、对比、矩阵、层次、递进、隐喻)

    第一组伙伴关于简历筛选画了非常有趣且完整的涂鸦。不仅做到了人才的筛选还做到了育和留。这个成果让学员非常容易记住啊!

    我们组的模型,是画的一个培训屋,用屋梁柱子表示几个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加上屋顶是5W1H和SMART理论。

    第二组是关于讲师授课的知识模块。这几个模型简单明了又容易记忆,一看就是出自二黄学姐。

    角色扮演——一手搞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学员为中心,目标和结果)以及三招验成果(测试,通关,总结):这样的模型会让讲师讲课时更加地投入,学员也容易去回忆。

    孙老师最后还和我们一起用人体模型来设计了“讲师筛选的五个标准” ,我回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画了出来了,是不是很脑洞?

    于是第二张大海报也完成了填充。

    又到了灵魂拷问时间: 如何理解“知识萃取”中的知识?

    我根据第一组的分享和孙老师的讲解重新整理了下:

    因为代表小组进行这个问题的分享,得到了孙老师赠送紧张君的玩偶,把它挂在我的电脑包包上,本来就有一个,现在配成了一对,真好!

    孙老师还分享了他之前给诸多客户进行不同知识萃取的实际案例,萃取是不断挖掘财富和宝藏的过程,听来极为过瘾啊。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知识萃取是多么地重要!

    确实是,组织运营过程中和每个员工自己的经验中长期埋藏在大量的知识资产。如果没有进行提炼总结、显性化和方法论化,那是组织发展中的一大浪费。如果优秀员工离职,其带走的隐性资产就成为无可挽回的资产损失。

    三、知识运营
    这是最后一部分内容啦!

    知识运营就是把知识萃取出来后可以成为一门课。(微课、线下课或社群)

    当然先得有一张学习地图。我们的微课就相当于乐高的一块块积木,我们的地图就相当于乐高的说明书。

    得明白可以用哪些微课和案例变成一项什么样的技能或者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学习地图逻辑有:知识体系、问题解决、搜索标签三大类。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地图,孙老师分享了京东618大促时,是如何快速生产解决方案,利用知识萃取建立了618业务手册。

    而这本也许手册的作用是: 员工看目录——找到自已关心的问题——找到相应的页码看相关的解决方案。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就可以找到自己疑惑之处。

    而微课的公式=A+B+C (一个业务痛点,一个知识点,一个测试)

    三种知识产品的形态:视听图自学,线下面授,社群研讨。

    最后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将我们的课程分配不同的知识形态。也就是说,通过这两天的课,我们部分课程的内容形式已经显露出来了。两天里产出一门甚至多门课程,效率甚高!

    四、我的课后感悟: 让同组伙伴共同参与

    对于同组各不相识的学员来说,想在短短两天通过讨论实践思考产出成果来,是与每位学员的参与度投入度成正比的。每个人贡献智慧,才能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来。

    来参加这次知识萃取的多是HR工作者们,或许都很忙,或许都很有想法,或许有时候不屑于去表达。

    但作为上过孙老师无数次课,作为一枚铁杆粉丝,我深深知道孙老师课程的价值,逻辑清晰,有趣有料,倾囊相授,脚手架充足,只要百分之百投入,必定是成倍的收获,最重要的是在课上全部能够掌握吸收不用再课后补习或者复训。

    所以带着这份强烈的意愿,我愿意调动小组同伴们的积极性,充当下点火的那个人。把大家的激情都燃起来!

    为了能让每个人参与到,我提出了轮流发言分享的建议,没想到我的诚恳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这样在两天课程里伙伴们既不需要自告奋勇也无法推委,既节省了时间也明确了责任,可以一同参与到每个环节里。而不会事不关己老想着去刷手机。

    最后被同组的伙伴评为贡献最大的组内成员,其实对于HR我的经验是最弱的,因为我几乎没有做过HR,但是我全程非常积极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并且主动去记录每一次讨论的成果。于是我们组的效率总是很高。

    孙老师特地为每组获选贡献最大的学员准备了奖品,是演说心理学的一套礼盒,里面不只有书,还有孙老师手绘书签还有在线音频卡等极为丰厚的奖品,只是这些精华奖品我都有了,于是我就把这份礼盒转送给同组的唯一的一位男士,看他收得极为满意我也很高兴!希望他能好好学习这些我们学院的精品课!

    两天学习最大的感悟是: 知识萃取不仅企业需要,个人也需要!

    个人的视野随着自己认知的升级,可无限延伸,所掌握知识、知识的领先性,也决定了个体,以及个体所在组织能够创造多少价值。

    而今,互联网释放且可以包容每个人的个性,也因此催生了大量自由职业者,无数平台的崛起,使我们每个人有机会参与创造和价值输出。当你你越有能力、越有特点、越有特长,你也就越不需要依附某个公司。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经济体!

    而萃取,是长期坚持、不断积累后形成习惯。

    当一个人开始反思和总结,是脱胎换骨的开始,持之以恒必然成为超级个体!

    当一个组织开始注重反思、总结和萃取,那这个组织正在从团伙变成超级团队,可以从一盘散涅槃重生成一座顶天立地的摩天大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611#案例萃取与岗位经验内化#课后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hdo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