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经》一书,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现将该经卷《内功篇》浅释于下,供习练内功者参考。
古籍《内功经》浅释【原文】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人的身体前有任脉,后有督脉。任督两脉是真气循行的通道。井,肩井穴,在肩上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池,曲池穴,在曲肘时纹头凹陷处,属手阳明大肠经。井池双穴,是发劲的处所。
【原文】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龟尾即是长强穴。谷道轻提,真气自然上升。丹田,指下丹田,为男子精室所在,女子胞宫所处。炼养丹田,能固精健肾。海,气海穴,在小腹内,气归之处。天心穴,也叫印堂,在两眉间,诸阳之会。印堂纳真气,能显光彩于外。
上两段讲的是内功锻炼的主要经络和主要穴位。
古籍《内功经》浅释【原文】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涵而闭,背平而正。
头正项直虚领劲,神敛微闭目,面容自然,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然活动灵活。小腹要放松,胸须含。背要平,身有微收敛之形。这是上身姿势的真诀。
【原文】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肘开而张。
此说是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内扣,前缩阴部,只有这才能步坚而稳,裆也亦开。两肘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它,肋自然开了。这是下身姿势的要求。
以上两段说的是姿势。
古籍《内功经》浅释【原文】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气只有经调息才能均匀呼吸,息由心而起,心静而息调。肺金不清,必先调息。呼气时形松似落雁,呼气吸气不能让耳朵听到。吸气则是意紧随气行。这就是所谓内三合所说的形松意紧,进一步心血调融,神态安静,自能固精健肾,祛病延年。
【原文】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气归根,勿使有声。
调息先吸气而后呼气,鼻吸鼻呼,一出一入;谷道上提,真气沿督脉上升至泥丸百会穴,然后沿任脉下达丹田,纳气于气海穴,吸气呼气,要轻、细、缓,不要发出声音。
【原文】下提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谷道,位处肛门。提谷道,即以意引肛门上提,可防止真气外泄,且有助真气上行。玉楼穴即玉枕穴,位处后脑,气上行至此穴,稍用意念领行通过,叫提玉楼。不拘坐立,凡气从督脉过渡到任脉的起点喉部时,吸气止,呼气始,以意把气下送,气虽聚于丹田,但存想沉到底(涌泉穴),方才真妙。
【原文】升有升路,肋骨齐等,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气上升之路为两肋,两助骨缝要极力开展,向上举臂,自然得诀。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能明其真路。俞,通腧,人体上穴道。
以上四段说的是炼气之诀。
古籍《内功经》浅释【原文】曰通,劲之顺也。曰透,骨之速也。
通透,即气来往无阻,伸劲拔力宜和缓,柔软之意。
【原文】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贴,横竖相连络。伸劲拨力以求刚坚,连结之意。
【原文】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
松涣,柔之极也,悍萃,刚之极也。此谓刚柔相济。松如绳之系,悍象清脆的冰,所谓气血结聚。
【原文】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合,指内三合意、气、力,外三合手、身步六法合,劲力统一而力刚,坚即横、竖斜缠。劲力转一。
【原文】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挡以壮胯,提胸以下腰。
按肩即收肩井穴,劲力沉至脚底涌泉穴。逼臀即两臀极力贴住。圆裆即胯部由内向外极力挣横。提胸即起前胸。与马步要领同。
【原文】提骸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
提骸即后脑骨虚灵上顶,如此骸自然提。贴背即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劲力从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手骨而回。松肩即是在出手发劲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气力自然无阻挡直贯手掌。
【原文】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自肩至脚底谓竖,两手臂及手谓横。以身说则竖,是自督脉至两肩肩井穴。横是自六腑转于手骨背谓横。横劲竖劲宜不断交替使用。
【原文】五气转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吸气纳贯丹田,提谷道升真气于头顶百会穴,过口上穴道经鹊桥降于丹田,此时真气分两支,一支自裆沿内跨降至足底涌泉穴后,又自外胯上升于丹田。另一支是真气从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此就所谓的“四肢元首,收纳甚妙”。这样,真气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悖,周身滚动不息,久久用之,好处参悟很多。
以上八段谈的是劲诀。
古籍《内功经》浅释【原文】每日晨,或坐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意吸时真气,自涌泉至会阴,分两助,自两肋升于胸前,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泥丸百会。气降意真气由泥丸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于丹田,丹气足,自始复龟尾升脊背,至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此段总述功法。每日清晨,采用坐势或站式,目闭口合,鼻呼鼻吸,调息,使气细、长、匀,待心平气和,就吸气一口,吸气时,默想真气自脚底涌泉穴上升达会阴穴,然后分向两肋,真气沿两肋上升到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入脑泥丸百会穴。
降气时,必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穴,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真气从前心沉于丹田,久之,丹田气足,就能冲命门。从尾闾长强过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进行周天运行,如环无端。(原瑞圣)
网友评论